1.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是( )。
A.教师素质 B.学生素质 C.家长素质 D.校长素质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技巧等职业素质。
A选项,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有智慧才干;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加强自我修养,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养成耐心,豁达、宽容等良好的个人品质。
B选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但是其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得以保证。
C选项和D选项,家长素质和校长素质对于师生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因素,为干扰选项。
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本题答案为选项A。
2.人们常常倾向于认为:中国人内敛,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现象是( )。
A.首因效应 B.投射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印象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印象形成效应。印象形成效应有社会刻板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等。
选项A,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选项B,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选项C,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选项D,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题干中的现象就是将中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特点整体进行概括忽略个别差异,是刻板印象。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3.数学课上,刘老师让学生做课后思考练习题以巩固新讲授的知识点,可丁某却在抽屉里面不停地翻东西,制造响声,还和前后桌说话,影响班级纪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最为合适的处理方式是( )。
A.委婉地用手势、眼神或者语言暗示该学生,课后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B.该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给予他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C.让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站到教室外面去,以免影响其他学生做作业
D.对这类违反纪律的行为不用太在意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选项A,“委婉地用手势、眼神或者语言暗示该学生”是合理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来制止课堂问题行为,这种方式既能起到制止问题行为的作用,又可以保持课堂教学的进度和秩序;“课后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是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并对学生起到适时的引导作用。A项说法正确。
选项B,“给予他严厉的批评和惩罚”这种方式,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B项做法错误。
选项C,“让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站到教室外面去”,教师这一做法既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且也没有做到关爱学生。C项做法错误。
选项D,违反纪律的行为属于问题行为,是需要老师及时关注并解决的。D项做法错误。
综上,BCD都为错误做法,故本题答案选择A选项。
4.某班级学生为了获得流动红旗,便在早读课上认真读书,不离开座位嬉笑打闹。这种纪律属于(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纪律。课堂纪律主要有四种: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A选项,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B选项,集体促成的纪律是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C选项,任务促成的纪律是指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D选项,自我促成的纪律是指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
题干中描述学生上课认真,不嬉戏打闹,主要是为了获得流动红旗,即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属于任务促成的纪律,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
5.以学生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理解越深刻,越能自觉遵守纪律,遇到困难、挫折也不轻言放弃,这种类型的纪律为(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纪律的类型。课堂纪律类型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选项A,教师促成的纪律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选项B,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选项C,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
选项D,集体促成的纪律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
题干中强调“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符合任务促成的纪律特点,选项A、C、D均与题干不符,故选择B。
6.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的教师职业角色是( )。
A.示范者 B.授业解惑者 C.管理者 D.朋友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角色相关知识点。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指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故答案选择A。
选项B,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指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选项C,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指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选项D,朋友的角色指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自己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故本题选A。
7.王铭是一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时,王铭指出:“我虽然教了多年书,但是每次有新生来,我感觉我又要重新学习,因为这些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我需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王老师的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征。
A.创造性 B.示范性 C.无限性 D.永恒性
7.【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包括: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题干中描述“我需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体现的是教师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师的创造性的特点。故本题答案为A。
选项B,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为人师表。
选项C和D均为混淆项,教师劳动特点中无此特征。
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A。
教师劳动特点为高频考点,需掌握每个特点的表现。
8.“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这句话是指教师应该具备( )。
A.广博的专业知识 B.崇高的专业理想
C.精湛的专业技能 D.勤勉的专业态度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知识素养。
A选项,专业知识包括:(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B选项,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期望自己成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它是教师的奋斗目标,是专业化成长的动力。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努力完善自己,自觉维护自我形象的根本原因。
C选项,专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D选项,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是基于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价值、意义理解深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
题干中“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这句话说明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故本题答案为A。
9.判断一个教师成熟的主要因素是( )。
A.能否更多的考虑课堂管理 B.能否过多考虑教学环境
C.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情况 D.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成长历程。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求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A选项,能否更多的考虑课堂管理是属于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B选项,能否过多考虑教学环境也是属于关注情境阶段,
C选项,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情况是属于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的不错?”等等。
D选项,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属于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题干中判断一个教师成熟的主要因素是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综上所述,故本题选择D选项。
10.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群体分类。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调节着人际关系;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及稳定持久程度。题干中提到“情感色彩”,故本题选D。
选项A联合群体是中间层次,其特点是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活动目的,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有公务和个人间的接触,共同的活动较多,因而发展为联合式群体。
选项B正式群体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
选项C松散群体是低层次的,是人们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而结成的集合体。题干中的群体强调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11.(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课程计划
1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主要包括了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选项A,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选项B,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地方教材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材料。
选项C,校本教材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中的材料。
选项D,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根据题干的描述,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A选项。
1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传授知识 B.传承文化 C.培养人才 D.服务社会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因此,C选项正确。
选项A,传授知识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选项B,传承文化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选项D,服务社会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13.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核心内容是( )。
A.组织文化 B.制度文化 C.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校园文化分类。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
选项A、B,校园组织文化,也称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校纪律、领导体制,以及学校成员对这些制度的认识态度和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选项C,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选项D,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D。
1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15.一切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 )。
A.思维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的含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感觉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即一切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就是感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选项A,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选项B,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选项C,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