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2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科目二练习题

2022-04-26 19:35:45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在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二中,不仅要求大家对知识点进行识记,更要求大家能够理解知识点并解决问题,大家都掌握了吗?快跟着小编一起做几道综合练习题检测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吧。

1.某小学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开设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民族乐器、地方戏曲等课程,这类课程属于( )。

A.学校课程 B.学科课程 C.国家课程 D.地方课程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

A选项,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题干中强调是某小学开设课程,故开发主体是学校。符合题意。

B选项,学科课程强调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题干中并未体现学科知识,故不符合题意。

C选项,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为主体开发的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题干中并未体现国家,故不符合题意。

D选项,地方课程强调由地方开发管理的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满足社会发展的显示需要。题干中并未体现地方,故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选A。

2.某小学王老师经常采用贴小红花,贴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这种教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 B.榜样示范 C.情感陶冶 D.说服教育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

A选项,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题干中该老师经常采用肯定性评价来培养学生对作业的认真态度,故题干体现了品德评价法。

B选项,榜样示范法是教师以他人的高尚思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题干中并未体现榜样的影响,故未体现榜样示范法。

C选项,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题干中强调教师用明示(贴小红花)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作业,故未体现情感陶冶法。

D选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题干中并未体现教师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故未体现说服教育法。

综上所述,本题选A。

3.如果发现学生的衣服已经着火,教师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声呼救 B.让学生就地打滚

C.跑开取水 D.用手拍打学生衣服上的火焰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应好奇玩弄明火。如果发现学生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当学生身上衣服着火时,应让学生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掉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故本题选择B选项。

4.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上小学的明明正处于( )发展阶段。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

A选项,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18-30岁)所面临的冲突是亲密对孤独。与题干中提到的“小学”不符,因此A选项不正确。

B选项,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6、7-12岁),即小学阶段所面临的冲突是勤奋对自卑。与题干中提到的“小学”相符,因此B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12-18岁),即中学阶段所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与题干中提到的“小学”相符,因此C选项说法不正确。

D选项,埃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18个月左右)所面临的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与题干中提到的“小学”不符,因此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本题选B。

5.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奇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裴斯泰洛奇的教学思想。

A选项,“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提出了“泛智教育”。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三中心、四阶段”。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斯泰洛奇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最早提出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因此D选项正确。

6.卧室的门无论是开着还是关着,我们都知道它是长方形,这体现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觉的恒常性。

A选项,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

B选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C选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在知觉外界物体时,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加以理解,赋予一定的意义。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知觉的理解性也不同。

D选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方位、大小、远近、亮度等)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

题干中卧室的门不论关着还是开着,说明知觉的条件发生改变,但我们仍知道它是长方形,说明知觉的对象并未改变,因此属于知觉恒常。故本题选择D选项。

7.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语“德芙口感细腻,纵享丝滑”。这体现了( )。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觉后效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感觉性变化的规律。

A选项,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B选项,感觉适应是指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C选项,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D选项,感觉后效是指外界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题干中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语中,既有味觉细腻,又有肤觉丝滑,因此体现了一种刺激引起多个感觉,因此C项正确。

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体现了( )德育原则。

A.集体教育 B.导向性

C.因材施教 D.知行统一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

A选项,集体教育是指面对受教育者的集体进行教育,同时依靠并通过集体,教育其中的个别成员。这条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首先提出并坚持实行的。

B选项,导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德育时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理想性,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C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与年龄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D选项,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题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的意思为认识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检验认知的结果,体现了知行统一原则。因此D项正确。

9.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结构是( )。

A.图式、同化、顺应、消退

B.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C.获得、同化、顺应、平衡

D.图式、强化、顺应、平衡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平衡是指个体和环境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的先天趋向。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新平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因此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结构是图式、同化、顺应、平衡,B项正确。

10.“不陵节而施”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A选项,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

B选项,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因此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C选项,不平衡性是指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同一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因此教师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D选项,个别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除了有共同的、典型的特征之外,都还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

题干中“不陵节而施”的意思为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即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因此A项正确。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