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资格的考试中,不论中小学的考试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一知识点考查的频率较高。且主要以名言警句或事例的单选题以及占分值很高的材料分析题来进行考查,特别是其中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和对应的教育启示的内容需要同学们作为客观主观两种类型来进行备考。因此,需要大家对这一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识记上,还需进一步深入加工理解,以便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能做到熟练运用答题有理有据。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顺序性
【含义】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
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事例】“拔苗助长”、“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教学从浅至深,从低到高,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等。
【精简加工】从A到B的变化过程,如儿童的思维水平的发展过程是从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最终达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
(2)阶段性
【含义】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启示】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即教育者的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等需要符合受教育当前发展阶段的特点。
【事例】“老师用一种教学方法应对不同年级的班级”、“爸爸用教上高中的哥哥的方式去教小学一年级的妹妹”、“初三2班班主任根据班上同学的年龄特点和特征开展了青春期主题班会”。
【精简加工】阶段A与阶段B是不同的。
(3)不平衡性
【含义】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事例】如学生在身高外形发育的速度并不是一个匀速上升的趋势,而是有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虽然青春期的孩子身高外形已经近似成人但其心智思维水平等并为同步发展到成人水平,两个方面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
【精简加工】“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4)互补性
【含义】若个体具有某方面的生理缺陷,如失去了视觉,个体的其他方面(听觉、触觉、嗅觉等)则会来弥补视觉信息的缺失所带来的不便。
【教育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展。
【事例】“眼盲耳聪”、“身残志坚”。
【精简加工】身身互补(失去视觉-加强听觉)、身心互补(身残志坚)。
(5)个别差异性
【含义】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育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事例】“教师了解到该名同学的兴趣爱好去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试题再现】
1.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中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体现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题干中“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说有些人很小就表现出聪明、机敏的特质,有些人在年龄较大的时候才有所成,正是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因此 D 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
综上所述,A、B、C三项都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但均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
2.人的一生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工作都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说明我们应当遵循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中的( ),以便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不平衡性
【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阶段性的具体表现是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题干中,人的一生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工作都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说明应当分阶段地处理任务,也就是需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中的阶段性,以便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B项正确。
A选项,顺序性的具体表现是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例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中心到外围、从粗放动作到细微动作的发展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选项,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例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能得到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选项,不平衡性是指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机能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是0-1岁,第二个高峰是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和体重的发展速率比其他阶段快得多。二是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例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