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答案【11.30】

2021-11-30 14:13:51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参考答案及解析

科目一(1-3)

1.【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指导学生“变旧为宝”,充分利用了资源和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美术老师的做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潜能发挥。选项ABD在题干中并无明显体现,C项为最佳选项。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新课程要求老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要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地方、校本探索。由此可见教师要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强调教师和课程的关系。故选择C。促进者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研究者强调教师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开放型教师强调教师和社区的关系。

3.【参考答案】

材料中徐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贯彻了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师观的理念。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对待学生要帮助、引导、尊重和赞赏。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材料中,徐老师设计了课前演讲并共同评议、自编课本剧、班级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真正体现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要求。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材料中,徐老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新的切入口,玩转课堂,让自己的课程更加丰富多彩,符合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要求。

(3)从教师与教学的关系来看,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材料中,徐老师坚持每天梳理课堂,形成了二十多万字的教学日志,体现了对待教学的深人研究,对待自己不断反思,凸显了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的要求。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要求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材料中,徐老师将自己二十万字的教学日志提供给全校老师借鉴,促进交流,共同进步,这正是团结合作的体现。

因此,徐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观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都应该向徐老师学习,真正的看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不断的对自我和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科目二(4-10)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题干中晓彤在记笔记的时候,往往喜欢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来作标记,是为了区分知识,体现了选择性,所以此题选A。

5.【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新学的英语音标记不好,是因为受到了之前学习的拼音的影响。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题干中对于狗和毛绒玩具这两种刺激物,由于两者很相似从而没有做出明确区分是属于刺激泛化的概念。

7.【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妈妈给予的愉快刺激是允许他每天玩半小时游戏,以此要求刘华上课专心听讲并认真完成作业,正是正强化的体现。

8.【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后学习的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属于下位学习。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0.【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原型启发是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人类受到飞鸟的启发而发明了飞机属于原型启发。故选B。

相关推荐:2021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11.30】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