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我们今天来学习的是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本部分知识点主要以实验名称、阶段划分和例子型单选等客观题为主,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和关键特征有详实的了解。
一、背景介绍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模型,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型。第一种“玩弹子”游戏,目的是观察儿童如何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当制定的规则发生改变或出现不遵守等情况,皮亚杰就会提出一些问题,询问儿童,通过儿童回答,以此得出结论。第二种“对偶故事法”,被测试儿童年龄集中与2-12岁,给儿童讲解蕴含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通过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回答,得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情况。通过以上故事模型皮亚杰得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对偶故事
实验目的:利用“对偶故事”,分析儿童的道德判断,以此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
实验过程:皮亚杰和其合伙人英海尔德向儿童叙述经过精心设计的对偶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是针对儿童失范行为,让被测试儿童针对特定行为,进行评价,并给出理由。
故事如下:
1.一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妈妈叫他吃饭,在他放下手中玩具,跑向餐厅的过程中,由于开门不小心,打算了15个盘子。
2.一个名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妈妈外出,他想拿果酱来吃,但是由于身高不够,不小心打算了1个盘子。
在给儿童讲完故事后,皮亚杰问一个6岁的孩子,“这两个故事你听懂了吗?”儿童说:“懂了”。“第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打碎了15个盘子。”“第二个孩子呢?”“打碎了一个盘子。”“如果你是他们的父亲,你会惩罚那个孩子更严重一些?”“第一个,因为他打算了15个盘子。”实验的最后,皮亚杰将上述对话,与10岁以上的孩子再次进行,发现儿童在判断问题时,会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动机。
三、实验结论
皮亚杰分别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谈话。他发现:6岁以下儿童无法进行比较。6岁左右的孩子是依据结果的数量来进行道德判断。10岁以上的孩子是在考虑结果的同时,也考虑主观动机,认为第二个小孩更应该受到惩罚,因为他是偷吃东西,打碎了盘子,而第一个小孩是无心之过。皮亚杰由此得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儿童在游戏中虽然能意识到游戏规则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游戏规则是在他游戏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动准则,所以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四、考题讲解
1.皮亚杰根据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具体过程分为( )。
A.前道德判断阶段 B.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ABCD。解析: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2.皮亚杰采用( )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C.沙盘游戏 D.对偶故事
【答案】D。解析:皮亚杰利用讲述对偶故事向被试儿童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判断儿童是依据结果的数量还是人的主观动机来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故事测试儿童,因此,该方法也被称为对偶故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