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必学考点”,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关于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四阶段理论,纵观历年教师招聘考试考题,考频较高的是“他律”和“自律”这两个阶段,中公教育结合理论与授课经验,将这两个阶段进行详尽对比,以助力广大考生的理解和复习。
他律道德阶段,年龄跨度为5-10岁。所谓他律是指“依他人的指令行事。”正如这一术语的含义,该阶段的儿童将规则视为由权威(如上帝、父母和教师)传下来的、永存的、不变的、需要严格服从的规范。同样,在判断某项行为的对错时,他们注重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产生危害行为的意图。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孩子在10岁左右开始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变——即不再将规则视为一成不变的,而是将它们视为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社会一致赞同的原则。在制定和修改规则的时候,年长的儿童和青少年使用了一种所谓的“理想互惠”的公平标准,他们对别人和自己的福祉表现出同样的关心。这正如同我们大部分人所熟知的那条体现“理想互惠”原则的金箴:“己所欲,施于人。”处于该阶段的个体意识到了行为的意图,而不仅仅是将行为的结果作为判断他人行为好坏的依据。
综上理论,现用更为直观的列表对比该两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他律阶段 | 自律阶段 |
1.简单与绝对的道德观念,如儿童完全接受成人指令 | 1.意识到有关规则的不同观点 |
2.认为规则的概念是不可改变的 | 2.对规则的看法是灵活的、可以协商的,遵循合作及相互尊重的原则就是对的 |
3.错误的程度由破坏程度的数量决定 | 3.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去判定错误 |
4.要根据禁止或惩罚的事来定义道德错误 | 4.依据违背合作精神而定义道德错误 |
5.惩罚应强调偿还 | 5.既应赔偿,也要让他经受受害者同样的命运 |
6.在同伴中的侵犯行为应受到外部权威的惩罚 | 6.在同伴中的侵犯行为应受到受害者方面的报复性行为的惩罚 |
7.儿童应服从规则,因为规则是由权威者制定的 | 7.儿童应服从规则,因为大家都关心他人的权利 |
皮亚杰为了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设计了一系列有关小孩的笨拙行为和偷窃事件的两难故事,要求小孩判断故事主角的好坏程度,并说明理由。
其中有这样两个故事:有个叫杰思的小孩,他妈妈叫他去吃饭。他进饭厅时,不知道他妈妈在饭厅门后的椅子上放有一个盘子,所以他推门时把盘子里的15个杯子全部打碎了。另有一个叫思瑞的小孩,当他妈妈不在时,他想吃放在碗柜里的果酱。由于果酱放得高,他没有办法拿到,他就试了很多次,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一个杯子碰落在地打碎了。
讲完上述两个故事后,他就问受测验的小孩:上述两个男孩哪一个比较坏?
结果是,年龄小的小孩认为,打碎15个杯子的男孩比较坏。这是因为他们对行为道德的判断,只看结果,不看动机,只看打碎杯子多少,不看为什么会打碎杯子。这说明他们的道德观念还处在他律阶段,属于客观取向。
而7-8岁的小孩就不一样了。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有的开始认为打碎一个杯子的男孩比较坏,因为这个男孩虽然只打碎了一个杯子,但他是因为偷吃果酱打碎的。7-8岁小孩的判断是把男孩的行为后果和行为动机结合起来考虑。这说明7-8岁的小孩的道德观念已经发展到自律阶段,也就是道德评价转为主观取向。
而对错误行为的处罚,孩子们是怎样看待的呢?
处在他律性道德阶段的幼童,一般会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应该给予处罚,而任何可以使这个人痛苦的方式都可以,比如打骂、不给玩具、取消零用钱,等等;并且这些处罚方式和这个人所犯错误的类型和程度无关。
而进入自律性道德阶段比较大一点的孩子,则认为处罚方式应该依据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决定,以使受罚者能清楚地认识到他的错误所在。比如打碎邻居的玻璃,他应该用自己的零用钱去赔偿,游戏时殴打他人,应该不允许这个人继续玩。
总之,无论是从道德的判断和对处罚的看法,都证明道德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级的阶段。这在成人世界尤其如此。一个不敢去做坏事的人,和一个被动去做好事的人,只能算作普通人;而一个自觉不违犯道德、主动去做好事的人,才算是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