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孔子的教育思想

2021-11-11 18:18:50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孔子的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私学,四处讲学,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时常会以单选题的形式对他教育思想进行考察,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位大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他的主要教育观点:

1.重视教育的作用。

我国自从夏商西周以来一直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学记》就说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出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孔子继承了这种思想,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在《论语·子路》一篇中提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提出了治国的三大基本纲领,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人口;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孔子认为只有先有了“庶”和“富”的基础,最后来进行“教”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提出要以经济为基础,再来进行教育的方针。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他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对社会起作用,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进而去影响社会的风气。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观,打破了旧式贵族提出的奴隶主天赋高于奴隶的思想。

所谓“性”是指先天禀赋,“习”就是后天学习。他认为人的先天禀赋差距不大,造成人发展差别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他格外重视教育的作用。

2.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从这一点出发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为春秋时期的学术下移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启了后世百家争鸣的先河。

他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你本人有学习的意愿,只需要缴纳十条肉干作为学费,行拜师礼,那么就可以成为我的弟子。孔门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来历非常广泛,既有贵族之后如:孟懿子、司马牛;也有商人出身的子贡;更有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兼收并蓄,体现了孔子极高明的教育艺术和宽广胸怀。

3.教育目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属于新兴的士阶层,反对奴隶主对百姓的压榨和盘剥,有名言曰:“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适当照顾人民利益。提倡政治改良。因此他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去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在他对子夏的培养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这一倾向,他曾经对子夏说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就充分表明了他想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

4.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德才兼备的君子必须是能够允文允武的人才,所以他继承了西周的教育内容,同时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和创新。在《论语·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就是传统典籍,即我们常说的孔子六艺或者也较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而“行”“忠”“信”则属于道德教育的相关要求。

5.教学方法

孔子提出了众多教学方法,他始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学而知之”的认识论。

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重视复习的作用,提出“学而时习之”。

提倡启发诱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方法的教育家。

在教育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原则的教育家,后世朱熹总结道:“夫子施教各因其才,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以上就是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今天的知识就分享到这里。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