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儒学大亨”之孔子”,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的一个重点,考查题型主要是单选、多选、判断,但是孔子的思想杂而多,不利于我们识记,这里会给大家提供一个识记的思路。
一、地位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引领了中国春秋时期私学的风潮,但是并不是私学创始人,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们把他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二、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
1.社会功能:庶、富、教——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
“庶富教”的思想在《论语·子路》中有记载道:“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认为想要治国必须解决三个重要问题:首先是“庶”,要有充足的人口;其次是“富”,要使人民有丰裕的物质生活;第三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三者的前后顺序表明,“庶”和“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2.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习染,环境(教育);反映了教育的个体功能,说明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1.含义:“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体现了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2.孔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但和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还有差距,不能等同。(还是为奴隶制阶级服务的)
3.“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中人(教育的对象)、下愚——遗传决定论
【译: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
(三)教育内容
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四)教育方法以及思想
教育方法和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要注意的是《论语》并不是孔子自己所书写,而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为了记录他的言行而写成的,以下是《论语》中比较重要的几个知识点
因材施教 | 1.“视其所已,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闻斯行诸) |
译: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译: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译: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 |
|
启发诱导 (世界最早)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朱熹:“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
疏导性原则 |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译:老师循着教育的思路善于诱导人们学习,用文章使得我博学,以礼节来约束我,想要罢休也是不可能的了。 | |
学思行结合 | 1.力行近乎仁。 2.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 译: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译: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
|
巩固性原则 | 1.温故知新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译: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译: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
|
榜样示范法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
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
(五)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子夏(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进一步推行仁义)。)
1.确定了教育培养统治人才的目的;
2.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体现了社会本位论。
【小试身手】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观点的理解。学思结合是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孔子认为光学习不思考,即如果单纯通过博学和审问获得感性知识,而不是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提高到理性水平,则所学虽博,所问虽多,也必然是茫然若失,不会有心得和收获;反之,光思考不学习,则所思虽勤,结果仍会疑难重重,问题得不到解决。题干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体现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B项正确。
A选项,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
C选项,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
D选项,题干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不是学习与行动。与题意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B。
2.“性相近,习相远”表明了以下( )因素对人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孔子的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是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染使他们差别巨大。这句话中的“习”不单指学习而是指习染,所以是后天的外在环境。本题正确选项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