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兼爱天下的墨子”,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偶有考察。这部分相关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考试题型主要是以单选题、多选题的题型为主进行考查。主要是识记类的题目,需要能够准确地把墨子和其教育思想进行匹配,并且注意区别墨子和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其他代表人物的思想。在本文中,将结合历年考题,对墨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梳理。
墨翟,世称墨子,创立墨家学派,与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
一、人性学说——人性素丝说
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时都离不开谈人性,墨子的贡献在于提出“人性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环境和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有一次,他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在墨子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二、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一)教育作用——兼爱、非攻
兼爱和非攻是墨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即“兼相爱,交互利”,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要求人们彼此间相亲相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这种兼爱不分尊卑贵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上下左右,爱一切人。个人、家庭、国家之间,只有“兼相爱”,才能“交互利”。
墨子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是其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和伦理思想。墨子认为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以及伤人命、损其财,都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为。就是对胜方而言,也仅仅是获得数座城池和税收,而伤害和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墨子坚决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二)教育目的——兼士、贤士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贤士”。关于“兼士”、“贤士”,墨子提出过三条具体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的要求是为了通过兼士们的“上说下教”,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道德的要求最为重要,这使兼士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待养之,死丧葬埋之”。当需要的时候,兼士还应毫不犹豫地损己利人。
三、教育内容
出于培养兼士的需要,墨子及其弟子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这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政治和道德教育
墨子提出了墨家十纲领,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天志、明鬼。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通过“尚同”,统一人们的视听言行;通过“节用”、“节葬”、“非乐”,制止费民、耗财;通过“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而“天志”、“明鬼”则表明天与神鬼通过惩恶赏善的意志力量,来约束下界的统治者谨慎行事。
(二)科学和技术教育
这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墨子和墨家的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也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器械制造。首先是战争攻防器械。其次是生产器械。
(三)文史教育
墨子本人“通六艺之论”并读过“百国春秋”,可见他博学而并不完全弃置儒家那种以六艺为主体的文史知识教育。但是,墨子显然不注重这部分教育内容,且与儒家六艺之教有重大差别。他认为,儒家的六艺之教具有腐朽、寄生的特点。最为典型的是他的“非乐”。因此,墨子认为只需学好对实现“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并多实践即可。
(四)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这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其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1.三表法
墨家认为,人的认识与言谈(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即所谓“言必立仪”,因此是非可明。于是提出应当懂得把握三条标准——“三表”,第一表,“有本之者”,立论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第二表,“有原之者”,立论还要“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第三表,“有用之者”,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也就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
2.察类明故
墨家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思维。墨子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墨子认为,事物的类是由事物的故——内在根据决定的。墨家要求凡事都要有根据,要讲出道德,合乎逻辑,说服他人,战胜论敌。
3.获取知识的途径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有三,即亲知、闻知和说知。由亲身观察、实践得到的知识叫“亲知”,由传闻或传授得来的知识叫“闻知”,由已知推论出的未知叫“说知”。
四、教育方法
墨子和墨家的教育方法也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而与儒家有较大的不同。
(一)主动
墨子认为儒家“叩则鸣,不扣则不鸣”的方法有缺陷,想要补救这一不足,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
(二)创造
孔子曾自述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又作”,“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
(三)实践
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实际上,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墨家的实践除了道德的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墨家特别重实践是因为:首先,“言必信,行必果”,才能造就“爱利天下”的兼士;其次,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人民不能怠惰;其次,“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顽强意志,谈不上人的智慧。所以墨家重行。
(四)量力
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墨子的量力要求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墨子告诫学生:“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就是告诫学生凡事要量力而行,切勿贪多务得。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他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
【小牛试刀】
1.【单选】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是( )的主张。
A.荀子 B.孔子 C.墨子 D.老子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墨子的教育思想。选项A,荀子强调的是“礼义之统”,指的是从礼教的观点上对人进行约束;选项B,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选项D,老子主张的是顺应自然的教育思想。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故本题选C。
2.【单选】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谓“三表法”,提出者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思想。选项A,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讲求“无为而治”,强调做君主之人,不应过多的干涉百姓的生活,要让百姓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生长。选项B,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同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对此墨子曾提出过具体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辩论的要求和道德要求。墨子提出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选项C,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选项D,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强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所以根据本题描述,本题选B。
3.【单选】墨子认为人的品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种观点被称作( )。
A.人性素丝说 B.人性环境说 C.人性平等说 D.人性说
3.【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环境对于人的个性的影响,如墨家就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人性素丝说出发,要求人们选择良好的环境。《墨子》记载:“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认为人之于环境就如同丝之于染料水一样,放入不同颜色的染料水,就会染上各不相同的颜色。故本题选A。
4.【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荀子主张“性善论” B.孟子主张“性恶论”
C.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D.孔子重视“仁”“礼”的思想
4.【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的观点。选项A,说法错误,荀子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选项B,说法错误,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选项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选项D,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提出“仁”“礼”的思想。所以AB错误,本题选择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