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孔子的教育思想

2021-03-04 19:44:13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孔子的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每次一提到孔子的时候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感觉到似曾相识,又很陌生。尤其是当我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知识与我们的过去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合,但是在考查重点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别。而在实际考试当中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考试过程当中考查的较多,多数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而且往往喜欢和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当时时代的发展,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开始想封建制度转变。王权政治逐渐衰落,政权的控制权开始下移,诸多势力逐渐壮大,这也使得传统的封建礼法遭到破坏,社会动荡混乱。而此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一些士人开始为国家的发展谋求一条道路,以不同的理论为核心,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便是其中之一。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继承了古代士人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不学礼,无以立”都充分反映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在孔子的思想中,认为接受教育是一个人实现蜕变的根本途径,但同时也导致他轻视劳动者,从而他的教育思想与生产劳动想脱离,缺乏生产性,诸如“樊迟问稼”的故事,就是其深刻的写照。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很早就探讨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在《论语》中记载道:“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都对卫国人口众多的现象发出了感叹。冉有因此而向其师孔子问道,如果一个国家人口众多,那么,如何治理这样的国家呢?孔子对答道,在有了富足的人口之后,作为国家的执政者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地使他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冉有接着问,国民们生活富裕之后,应当如何进一步治理呢?孔子因势利导地告诉冉有说,当一个国家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应当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使他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在精神生活水平上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通过对于立国三大要素的论证,反映了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教育的实施,孔子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首先在教育方针上,孔子秉持着有教无类的方针,对于教育对象作出了规定,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受教育群体过于狭隘,人民得不到良好发展的问题,即部分贵贱、种族,人人都能够入学接受教育。当然这种平等依然带有极大的封建色彩,但是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对于教育对象的扩大,使得孔子的学生众多,其中包含了不同阶级的诸多人员,也不乏一些有才能的人士,孔子广开门厅,只要本人有意愿,皆可入门学习,也有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样的故事,而面对风格各类的诸多弟子,孔子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犹如颜回所说:“夫子循循而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而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依然以“仁、礼”为核心,并且将六经作为教材,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吸收采纳了有用的学科,对其进行了充实,在整个体系当中,道德教育居于首位,而道德教育的教学,贯穿于文化只是学科当中,而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而孔子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例如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种反射,孔子认为“学”是从政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修己以安百姓”,表现出了孔子更加看重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培养士和君子的完善人格,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接下里就让我们在实际联系中去理解吧。

1.《论语》是论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论的语录集,不属于《论语》教育思想的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教学相长

D其身正,不会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参考答案】C。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其中ABD项均出自《论语》,而C项出自《学记》,故此题选择C。

【难度系数】★

【知识点】教育学——中国古代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

11.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教学相长”

C.“有教无类”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忠孝和仁爱;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选项A,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选项B,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出自《礼记·学记》。《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项C,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

选项D,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ACD三项均为孔子的教育思想,C选项则是学记当中提到的思想,为干扰选项。故本题选ACD。

【难度系数】★

【知识点】教育学-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萌芽-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中国-孔子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