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伟大的秦汉和当时的教育”,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在那个战火纷乱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商鞅等人的法家思想恰恰是提高军事实力的肥沃土壤。法家思想的专制主义、纪律主义对提高秦国的军事实力发挥了巨大作用。秦国经过合纵联横、远攻近交的政治策略和军事行动,逐渐消灭了中原地区的其他国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秦统一全国后,继续执行法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为了防止其余几国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的文教政策,来打击战国末期逐渐强大的儒家学说。
首先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书写使用相同的文字,马车使用相同宽度和数量的车架。由于战国七国存在九种文字,严重阻碍了秦朝各项政策的推行,也阻碍了法家思想的传播,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文字整理和统一工作,官方规定小篆作为统一的形式,但是由于小篆不方便书写,经由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为隶书,成为民间使用最多的字体。从文字对教育的作用这个角度来看统一文字的历史贡献就会发现,文字是学校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那么文字的统一就是学校教育内容和各项教育制度统一规制的条件之一,是汉朝各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秦朝没有进行文字的统一,那么在汉朝推行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速度和范围就会受到文字巨大的限制。
其次是郡县制的实行。“去分封而行郡县”。回想春秋战国时期,为何能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征战不断的局面,这些国家是怎么来的?这是因为在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由于生产力和人口的限制,当时中央的权利范围并不能辐射到所有的领地,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边远地区以及保护中央政权,西周的天子分封自己的亲族和有突出贡献的大臣为诸侯。但是当天子的力量逐渐缩小,诸侯的力量逐渐扩张的情况下,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中央之下,设有郡和县两级行政级别。为什么一定要强调郡县制呢,因为中国教育史一个考察重点:教育机构中的地方官学是根据地方行政机构来设立的。比如汉朝采用分封和郡县结合的行政制度,其地方官学的设置为郡国学和县学。以后的各个朝代设置的地方官学大抵符合这一规律。
最后是吏师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秦朝建立以前,古代教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专门化,即教师逐渐从兼职人员变成专职人员。在夏商西周时期,我们探讨的教师都是老者,因为有句话说得好嘛“长者为师”,以至于当时养老的机构一般都兼有教育的职能。春秋战国时期,教师职业的发展更为迅速,诸子百家中凡是学有成的人都可以四处游学,并讲学。那么到了秦朝时期,采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为了能够化民成俗,使人成为知法守法、服从统治的顺民,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将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与教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这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倒退。
汉族、汉字、汉服、汉文化,这些耳熟能详的称谓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底蕴应该自信和自豪。公元前221年,嬴氏秦朝有限公司手下的一个小马仔(一个小小的片区保安队长)----刘邦同志,由于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老总交代的任务(押送服役人员),便带着这些农民奴隶做了“绿林好汉”,专事打家劫舍之事(当然不是在自己家乡),后来嬴氏老总克扣工人工资,引起民愤,不忍压迫的陈胜吴广奋起反抗,和嬴氏保安队干了几场大仗,刘邦自认手下有点人手,老丈人还是有钱的主儿,便回到老家,振臂一呼,小马仔们都来响应,举起大旗,反秦生意如火如荼的干了起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成功地把项羽建立的项氏楚国有限公司挤出了市场,收购了嬴氏秦朝有限公司,做起了刘氏汉朝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汉朝的社会制度是在秦朝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前面我们一起聊了秦朝的文化教育政策以及制度基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以下汉朝文教事业中需要我们着重注意的几个要点:
第一,开放文化环境,重视知识分子。汉高祖刘邦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崇尚武功,鄙薄知识分子,尤其讨厌儒生,他骂郦食其(li yi ji)为竖儒,后来在名臣的劝谏下才逐渐重视知识分子。文景之治时期,文帝和景帝都重视知识分子,他们将全国著名的学者(并不仅仅是儒家学者)都集中到长安,封以博士的官衔。同时还鼓励办学,允许开办私学。秦朝焚书坑儒,严禁私学,秦亡汉兴,朝代更迭,自然解除了秦朝对私学的禁令,汉朝对私学的鼓励,使得私学蓬勃的发展起来。
第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学家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继位之初,就下举贤令,选拔优秀的知识分子来充实官僚队伍,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族,从小生活富足,学识渊博。在学有所得之后,在家办私塾,招收大量学生弟子,声誉渐广,在汉景帝时受封博士。汉武帝继位以后,刘彻偏爱儒家思想,董仲舒闭关修炼三年,写出了《春秋繁露》,并在殿试中与汉武帝进行了著名的“对贤良策”,给出了“天地人三策”,汉武帝甚是喜欢,采纳了董仲舒的三条建议,实施三大文教政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重视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