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考试模拟试题

2021-07-12 17:04:31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更好的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考试模拟试题”,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下面说法与这一观点一致的是( )。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C.“教也者,长善救失者也”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A选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彰显出学习和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重要性。

B选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指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进行反思,知道自己的困顿困苦,才能强大,强调教学相长。

C选项,“教也者,长善救失者也”意思是教师的作用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弥补过失,强调扬长避短,体现长善救失。

D选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君子教育学生)靠的是诱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强调启发性原则。

题干中孔子的观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指不到他想要努力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的时候不要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强调启发诱导,故本题答案为D。

2.一般而言,教育目的划分为四个层级,其中学校培养目标属于( )。

A.第一阶层 B.第二阶层 C.第三阶层 D.第四阶层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A选项,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第一阶层,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B选项,培养目标位于第二阶层,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

C选项,课程目标是第三阶层,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D选项,教学目标是第四阶层,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

综上所述,此题选B。

3.测验法是学生评价常用的方法,能鉴别学生水平高低、能力强弱,表明其( )。

A.信度高 B.效度高 C.难度大 D.区分度高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定义。设计和编制任何一种测验,都必须使其在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方面达到一定要求,即起码达到有效、可信,具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

A选项,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而信度高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高。

B选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一次测验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能准确地测量所要测量的东西,是测验的最重要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效度高,则可以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一个测验若效度差,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测量功能。

C选项,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D选项,区分度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

题干中的能鉴别学生水平高低是指区分度高,故本题选D选项。

4.教师板书设计时,利用色彩对比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这一做法运用了感知的(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知规律的分类。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协同律等。

A选项,强度律是指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

B选项,差异律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

C选项,活动律是指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

D选项,组合律是指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被人们清晰地感知。

题干中,教师板书设计时利用色彩对比就是利用色彩之间的差异性来突出直观对象,故本题选B。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变式。

A选项,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在学生对概念的关键特征有了基本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变式来帮助学习者辨明概念的无关特征,更精确地理解概念的含义。通过变式,学习者可以看到概念应用情境的各种变化,促进对概念的灵活应用。

B选项,比较,就是区分事物的异同,它是概括过程中区分一般对象与特殊对象以及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的必要条件。

C选项,概括,是指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D选项,抽象,是指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题干所述“本质属性保持恒在”,即保持关键特征,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符合变式的概念,故本题答案为A。

6.某学生在警察在时,能遵守交通规则,警察不在时,有时就违反交通规则,其态度和品德属于( )。

A.解冻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A选项,解冻属于干扰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选项,依从是指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C选项,认同是指在思想上、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D选项,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现象。

题干中学生在警察在时能遵守交通规则,警察不在时有时就违反交通规则,说明其态度和品德处于依从阶段,故本题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体现了想象替代功能的是( )。

A.望梅止渴 B.未雨绸缪 C.画饼充饥 D.居安思危

1.【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的功能。想象的功能包括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预见功能,指想象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功能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扩大人的视野。替代功能指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慰藉。

题干中,AC选项属于替代功能,BD选项属于预见功能。故本题选择AC。

2.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 )。

A.认识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理想成分

2.【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本成分。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故本题选择ABCD。

三、名词解释

1.校园文化

1.【参考答案】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

2.高原期

2.【参考答案】

高原期指的是技能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成绩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趋势。

四、材料分析题

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自关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两段描述,然后,提问:“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有什么不同?”学生贾宝回答。“希腊神话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而中国神话比较零散。”教师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这时,贾宝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则是一片宁静。

(1)教室里为什么会出现“一片宁静”?

(2)请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教室出现一片宁静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用“很不完整”予以点评太过笼统,缺乏激励性,是对甲学生的否定。很明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并不满意,其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使答题学生丧失信心,从而引发了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抵触情绪,使教室“一片宁静”。

(2)这位老师主要违背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第一,教师违背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材料中,老师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时直接叫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教师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材料中,老师直接评价学生回答不完整,没有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违背了启发性原则。

第三,老师违背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强调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

作为教师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践行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培养,能够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