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
教师过渡:按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生产关系中国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之前学习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遗址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教师出示史料并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5分钟回答: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分别有哪些特点?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小组代表结合材料后回答: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公有制发展为新石器晚期的私有制。
教师总结: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促进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出现致使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为主题制作一期黑板报。
四、板书设计
中公教师解析
关注山东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sdjsks,及时获取山东教师招聘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