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多媒体,引出“曹冲称象”的故事,从而引入──等效替代思想。引导同学们回顾力的合成等相关概念。并提问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求两个力的合力的问题(两种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时),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这两种情形,进而提问: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互成一定的角度,这时合力与分力间又满足什么样的关系?还是简单的相加或相减吗?激发学生思考,引入课题《平行四边形定则》。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讲解实验原理:
教师展示实验仪器,同时边讲解步骤边演示:橡皮条一端固定,两个力 F1、F2共同作用使橡皮条另一端点伸长到O,用一个力 F作用也使橡皮条伸长到结点 O,这一个力 F 就是前两个力 F1 和 F2 的合力。作出 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 F1和 F2 的合力 F′的图示,比较 F 和F′是否相同。同时教师在黑板画出实验原理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
2.实验操作探究:
教师分发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同学相互补充,得出具体实验步骤,讲解注意事项:在橡皮筋弹性限度内,合力尽可能大一些,方便记录;力的示意图画的要统一标度,学生进行操作实验。
教师选几组做得比较准确的图示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引导学生逐一观察。并且顺势提问:对刚才的实验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会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学生讨论得到:力好像是力F1和力F2为邻边所做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利用三角板以力和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作出其对角线F′,看力F和力F′是否重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学生给出每次画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发现合力与对角线总是差一点,教师进而讲解实验误差:有读数误差,作图误差,弹簧测力计自身误差,然后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哪条对角线表示合力,将平行四边形法则和数学中的向量加减时所用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相比较。引导同学们思考:当分力F1、F2一定时,夹角θ在0°~180°之间发生变化时,讨论总结出合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作业:思考求解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应该如何求解?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高中物理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就叫做平行四边形法则。
在实验操作中,首先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水平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另换或调校,直至相同为止。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读数应尽量大些,但不能超出它的测量范围。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应校正零位(无法校正的要记录下零位误差),还需要检查钩码是否存在示值误差,若存在,应加以矫正。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及挂钩不可与外壳相碰以避免产生摩擦。读数时应正对,平时刻度。
其次,要注意规范实验操作:不要直接以橡皮条断电为结点,可用一段细绳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的位置一定要相同。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细绳套应该适当长一点,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该在细绳套的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取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点连一直线确定力的方向。
2.作为物理学科的老师,你如何看待在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
【参考答案】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因其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对传统教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上都是一种变革。在物理学科教学当中,它有如下优点: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难以直观展示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描述微观世界的运动状态,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形象化、复杂的简单化、枯燥的兴趣化,便于观察和理解。
(2)对于条件限制难以掩饰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的仿真虚拟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如α粒子散射实验等。
(3)综合利用声、光、形、画等多媒体形式,多种信息同时刺激学生感官,体验感更强,这种直观的感知有利于表象的形成和知识的获取。
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它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而不是完全舍弃传统教学。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有一些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物理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必然要求素材逼近真实,在利用多媒体模拟物理过程时,必须符合物理原理。比如:在模拟“简谐振动”时,弹簧振子的运动是匀速振动;很漂亮很有立体感的回旋加速器,模拟时电子在回旋过程中的速率却没有改变。像这种出现科学性错误的技术模拟,就失去了物理教育的价值。
(2)实验优先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必须树立实验优先原则,不能试图用电脑模拟代替实际操作。物理实验是学生就获取知识最直接的手段、最真实的经验和最好的感性材料。如果贪图方便,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就失去了这种体验的过程。
关注山东中公教师资讯微信公众号jszgsd,及时获取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