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正音并认真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明确:沉郁怨愤。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梳理诗歌大意。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大致领略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三)深入研读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却不在一开始就写昭君之怨,而是在首联先描绘景物,那么在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板书:群山万壑】
2.诗歌开篇不写昭君,却通过写景引出昭君,那么昭君之怨是由谁造成的呢?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昭君的之怨是由贪财的毛延寿和昏庸糊涂的元帝共同造成的。【板书:引出昭君之怨】
3.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明确:借古抒怀。诗人借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板书:抒发作者之怨】
(四)拓展延伸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课下收集杜甫其他借古抒怀的诗歌,体会借古抒怀的诗歌的独特写法。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作者是如何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的?
【参考答案】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实际上却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的深沉怨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
【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诗歌时,我是按下面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指导的。
首先,反复诵读。对要鉴赏的诗歌,我让学生反复读。告诉他们有感情地读、有节奏的读,在反复诵读中,初步品味情感和节奏。如果是喜悦的情感要高亢地读,用快节奏读;悲伤的情感要低沉地读,用慢节奏读。
其次,体味诗人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我告诉学生抓住两点来分析诗人的情感,一是意象,二是诗眼,意象能把握情感的大概,诗眼则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在授课中,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最后,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要用适当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情感。在分析表现手法时,要先想到修辞格式。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使用了夸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用了对比。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掌握托物言志、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情等常见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