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物质的分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前出示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PPT图片,并提问学生有什么区别,进而得到形状不同,再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用盐晶体是怎么从海水中分离提炼出来的吗?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新课——《物质的分离》。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食盐晶体的析出
(1)活动前
播放关于晒盐的视频,晒盐的原理是什么呢?
(2)活动中
观察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果。(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3)活动后
总结: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活动二:简单观察硫酸铜晶体
(1)活动前
除了蒸发能析出晶体,还有没有别的方式能析出晶体?它的原理又是什么?两者有什么联系?
(2)活动中
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仔细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学生做实验,并结合教材思考原理得出结论)
(3)活动后
总结: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也可得到晶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硝酸钾溶液采用哪种析出晶体方式析出硝酸钾?(冷却热饱和溶液)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把身边的物质如白砂糖或者食盐等配成溶液,找到适合它们的析出晶体方式,并用小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下堂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答一下重结晶与本节课结晶的联系?
【参考答案】
重结晶是指重复结晶,目的就是为了除去可能存在的杂质,利用的原理是主要成分与杂质的溶解度的变化曲线相差较大,如KNO3和NaCl。本节课学的结晶也是为了除去杂质,得到晶体。两者都有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两种结晶方式,不同点在于重结晶是在结晶的基础上多次重复结晶,目的是以提高物质的纯度。
2.这节课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设置?
【参考答案】
①学会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两种结晶方法的原理、操作过程。
②通过小组动手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析出,进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③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离,感知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样设置的原因是首先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结晶来分离物质,并且结晶有两种方法,分别是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过程。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实验观察结晶过程,加深学生对结晶步骤的理解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让学生结合做实验的方法去学习本节课,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