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19下半年初中生物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二批

2020-01-04 17:22:45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初中生物《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基于之前的标本和图片的观察学习,说说运动系统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

提出问题:动物是怎样完成运动的?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展开

通过体验屈肘、伸肘动作,感受运动的形成。

观看伸肘、屈肘动作视频,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1)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是相连的,骨与骨通过关节相连,肌肉附着在骨上。)

(2)三者如何配合产生运动?(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因此,每一个动作都由骨、关节和肌肉共同配合完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需要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因此,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3)结合图示试着描述人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强调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4)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系统的参与呢?(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总结,掌握运动的形成原理。

提出问题:推测鸟的胸肌两端是否都附着在胸骨上,为什么?学生回答,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三)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分享本课所学。

作业:课下尝试用硬纸板、松紧带和工字钉制作演示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动物运动的意义。

【参考答案】

哺乳动物主要靠四肢支撑起身体,骨在骨骼肌的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你认为导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参考答案】

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引起他们想要探索新知的强烈求知欲,也是为了将他们的注意力快速的吸引到课堂中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复习导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即他们已经学习过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运动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回答: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再次提问“动物是怎样完成运动的?”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