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前世今生”,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一、考情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部分的重点章节,对于学习动机到底怎么解释以及如何激发与培养,不用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有一个理论是从原因进行分析的,这就是归因理论。我们知道对他人、对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知觉,都涉及到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例如,你看到某人无精打采、面带愁容;你看到到呆人向你发笑等等,你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种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测的过程就是归因。所谓归因理论,是指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最常考查的是维纳的归因理论,其次是海德的,考查频率最少的是凯利的归因理论,大家可以当做补充了解。考试题型一般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主要考查因素的维度和因素的例子反选,其次可能以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为形式考大家。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归因理论,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二、知识点讲解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F.Heider)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1958年在他看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他重视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认为行为的产生总有—定的原因。其原因分为内因与外因。前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人格、品德,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称为个性倾向归因。后者决定于情境与环境因素。如他人、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社会条件、社会舆论等称为情境归因。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1.背景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ernard Weiner),于1972年在海德归因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稳定与不稳定因素,这一理论在预测未来成功与失败方面是至关重要的。韦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内在性(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六因素和三维度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见下表)。
2.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启示
根据以上的归因理论,韦纳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①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的学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的学生,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的学生,也应受到鼓励。
②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
③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给予最低评价。因此,教师可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其学习动机水平。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1967年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凯创造了个很有说服力的归因原则,称为三度理论。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则可以归为三个方面的因素。即行为者本人的特点;行为对象的特点;以及行为者与行为对象交往时所处的情景。对一个人的行为究竟作何种归因,要依赖于以下的参照点。
一是特殊性(区别性)。
特殊性是指被分析的行为是否特殊,还是在多种情况下也发生此行为反应。举例:“王科长批评了小李”。如果只批评小李未批评他人,该行为就具有特殊性。反之,则无特殊,性。
二是连续性(一贯性),
连续性是指被分析的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在不同时间、地点,该行为都有发生,即具备一贯性。如王科长经常批评小李,该行为就具有一贯性。
三是一致性(普遍性)。
一致性是指被分析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即周围人是否与其有相同的反应。如王科长批评小李的行为,其他领导是否也批评小李,如果其他领导不批评小李,王科长批评小李的行为就缺乏普遍性。
归纳起来王科长批评小李的行为原因有三点:一是王科长爱批评人(行为者本人的特点);二是小李工作不负责任(行为对象的特点);三是情景产生的误解(行为者与行为对象交往时所处的情景)。
三、相关习题
1.【单选题】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成败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和外界环境。其中,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多选题】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吸收海德和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认为活动的成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身心状态
2.【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早由海德提出,韦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于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这六种原因按照各自的性质分别纳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即三维度六因素论。A、B、C、D四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BCD。
3.【多选题】关于归因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长期消极的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B.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归因于努力
C.归因理论最早是由韦纳提出来的
D.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3.【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D项正确。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学习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由此可见这种归因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A项正确。A、D两项正确。
B项:最合理的归因是努力归因,但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现实归因。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归因理论最早是由海德提出来的,不是韦纳,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D。
4.【判断题】归因理论最早由韦纳提出,海德把归因理论扩展到成就领域。( )
4.【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理论。归因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海德在研究人际关系心理时提出的,他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韦纳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故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