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的区分

2020-12-08 17:15:34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的区分”,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手段-目的分析法和爬山法以客观题的考试方式呈现,其中以单选题为主,经常考到的是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则不常考,但在考试时大家经常会将这两种方法混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并区分手段-目的分析法和爬山法呢?本文在此对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分三个步骤: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2.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3.实现子目标。4.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如:把大象放入冰箱需要几步,三步:打开冰箱-放入冰箱,关上冰箱。再比如:从郑州某地去北京某地,第一步先出门从地铁去高铁站,再买票从郑州高铁站到北京高铁站……等等。

经典实验:河内塔实验——在河内塔问题中,有A、B、C三根柱子,还有一系列大小不一样的圆盘,在A柱上圆盘自下而上的摆放是由大到小,看起来像“塔”一样,这是起始状态。而目标状态就是要是将A“塔”上的圆盘移到C柱上,而B柱则作为过渡或者辅助。实验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个圆盘,且大圆盘不能压在小圆盘上。要求探索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想要的目标状态。被试者一边思考,一边大声报告出思考的内容。主试根据被试的口头报告,分析其思维活动过程。

二、爬山法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其实就像我们爬山一样,我们如果想登上山顶,就必须一步一步向上爬,一步一个脚印,逐步逼近目标,不断缩小差距最终登至山顶。也有说法强调爬山法会经历迂回再前进,就像爬山一样,为了到达顶峰,不得不先到矮山头再下来再爬上另一个山头,最终登至山顶,就好比我们日常所说的“以退为进”,在爬山法这有“退一步,进两步”的说法,往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三、两者区别:

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的不同在于,手段-目的分析法为了达到目的,会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最终达到目的。比如:男生追女朋友,手段-目的分析法就可能说今天我哄好女朋友,明天让她的朋友认可我,后天让岳父母认可我,不断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差异,把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分别实现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而爬山法则是今天为了追到女朋友带她看电影,明天送玫瑰花请吃饭,后天……,距离自己脱单越来越近。

【考题再现】

1.(单选题)将学期报告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如选择题目、查阅资料、制定纲要等来逐步解决,这种方法属于问题解决中的( )

A.类比思维法论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爬山法 D.逆推法

【答案】B。解析:手段-目的分析是把总目标分成许多子目标,通过实现子目标达到总目标,本题中将学期目标(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如选择题目、查阅资料、制定纲要等,先逐步实现子目标,再达到总目标,属于手段-目的分析法。

2.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到“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属于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再达到总目标,属于手段-目的分析法。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