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0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认知失调理论

2020-11-03 18:26:15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认知失调理论”,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自1951年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提出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吸引人的理论之一。

费斯廷格提出,每一种认知结构都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比如思想、观念、态度、信念等。这些认知元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如果认知元素之间既是相关的,又不一致,就会出现不协调。当个体同时经历一种或者多重彼此不协调的心理过程的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认知失调。换言之,认知失调就是一个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念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包括以下四种情况: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以及新旧经验的矛盾。那么,当这种认知失调产生了冲突体验之后,人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费斯廷格提出了有关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从两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感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认知和情感协调一致的目的。为了应对认知失调带来的冲突状态,改变不适的心理和情绪,人们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以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具体来说,减少不协调的途径有三:一是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二是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从而达到协调;三是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来消除原有的不协调感。

第二,当不协调感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主动避开那些很可能使不协调感增加的情境内外因素和信息因素。这种主动避开可能使不协调感增加的情境内外因素和信息因素又叫决断后效应。在决断前,每个事物的价值在决策者心中大致相近,难以决断优劣。但是一旦做了决定,决策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评价就会发生改变,而且会更加注意和关注符合自己态度评价的信息例如,一个人在购买轿车之前对两款轿车的评价大致相同,但是在购买了其中一款之后,他会更加关注对自己购买款式有高评价的信息。因为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意味着放弃备选项的优点和接受现有选择的缺点,为了消除这种失调感,就需要收集新的信息来重新评价各事物以缓解这种不适用

1959年,费斯廷格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在认知失调状态下,个体如何适应和改变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实验首先让所有被试长时间从事枯燥乏味的活动,然后实验者会询问实验组的被试是否愿意帮助实验者告知其他组被试(实验者伪装的)这个实验是有趣的。接受请求意味着隐瞒自己真实的感受并撒谎。愿意提供帮助的被试又分为两组,一组酬金为1美元,另一组酬金为20美元。当他们与其他组被试(实验者伪装的)在一个房间内单独待了2分钟后,被带入访谈室谈谈对实验任务的真实想法。而控制组的被试在完成枯燥无味的活动后直接被带入访谈室谈想法。在访谈阶段,所有被试都从任务有趣性、收获、科学价值、再次参加意愿四个方面评价实验。

我们知道,被试在实验后心理上会产生两种相矛盾的认知:其一是他内心真实的认知―任务是非常单调枯燥的;其二是他接受了报酬,不得不对别人说谎,告诉别人任务非常有趣。我们可能会猜想,接受高额报酬的人应该更喜欢这个实验,但是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获得1美元的被试相较于获得20美元的被试更喜欢实验任务。费斯廷格是这么解释的得到20美元报酬的被试,他们对自己的撒谎行为可以解释为“为了钱”因而无须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评价来获得心理平衡。而只得到1美元报酬的被试,钱不足以成为平衡认知失调的力量,为了寻求心理和谐,摆脱认知失调的困扰,他们不得不改变态度和评价,因而在心理上更愿意认为这个实验任务是有趣的。这便是一个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改变自己态度的例证。

学生在与他人和事物接触过程中产生认知失调是不可避免的。以往学生因认知失调产生的一些品行不良问题,教育者往往因为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刻认识,加之解决方法不够科学,所以教育效果常常不够理想。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教育孩子,可以使品行不良儿童实现认知和谐,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帮助其形成正确态度。

1.及时为青少年引入新的认知元素。

青少年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转化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的认知结构正处于不断形成和构建过程中,一些必要的社会认知元素还十分缺乏。他们在爱情和友谊、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的认识上容易产生不客观的认识。他们往往分不清英雄行为与哥们儿义气的区别,认为特立独行就是有个性,喝酒、吸烟就是成熟、有风度,等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德育工作者要针对品行不良学生某些认知元素的缺失,及时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比如,系统地向他们讲解青春期常识传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道德知识。

2.在道德教育中观察青少年的心理需要,选择有效、适当的强化物满足他们的道德需求。

由费斯廷格的实验可知,小报酬往往比大报酬在推动人们改变态度方面效果更佳。小报酬不足以成为平衡认知失调的力量,为了摆脱认知失调的困扰,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在实际中德育工作者如果味利用外在奖劢强化品行不良学生的遵纪守法行为,就会无形中给他们正确的行为增加额外的理由,以至于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外部奖励而失去内在的道德需求。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选择有效、适当的强化物来满足他们的道德需求

3.改变行为并给予积极反馈,通过行为和认知的冲突达到改变态度的目的。

认知失调理论最大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改变人们态度和行为的途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如果这种行为使人感到满意,就会引起他们态度的改变。品行不良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他们往往不服管、不怕压、不听劝。如果我们依据认知失调理论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品行不良学生经常不守课堂纪律,认为认真听讲、维护纪律是班干部才会做的事,如果教育者把维护班级纪律的重任交给他,就可能导致其出现认知失调。此时教育者要及时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之对维护班级纪律的工作充满信心,让他意识到原有不良认知与新行为之间的失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对遵守纪律的认识和态度。

中公教育解析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