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亲密对孤独(18-30岁) 体验着爱的实现
特征:这一阶段个体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和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即发展爱人、配偶或亲密朋友的时期。
结果:
积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能够成功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
消极:如果这个发展阶段的个体没有成功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或者没有建立与他人的恋爱或伴侣关系,则个体今后容易有“孤独性或孤立性”。
注: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冒险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自我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体。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体验着关心的实现
特征: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个体往往开始面对繁殖下一代或者停滞的主要矛盾。在这个阶段,个体在事业上基本到达了稳定期,他们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孩子和家庭,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生活会比较幸福,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成长。在这个发展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工作、照顾家庭和抚养孩子的责任。繁殖感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和特征。
结果:
积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
消极: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解决,个体就会变得自私自利。
解: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对绝望(60岁以后) 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特征:在这个阶段,很多事情已成定局,所以决定了60岁以后的个体要么感到完美无憾,要么就悲观绝望,处于“完美无憾”和“悲观绝望”这对矛盾中。
结果:
积极:如果这一阶段危机得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消极:如果不能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注: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解:看淡生死
三、真题:
1.(判断)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经常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 × )
2.(判断)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勤奋,避免自卑。( × )
解:勤奋VS自卑===(6-12岁)===小学
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12-18岁)===初中高中
3.(单选)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学龄期的儿童所形成的积极人格特征是( D )
A.希望 B.意志 C.目的 D.能力
解:学龄期是指6-7岁入小学起至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段。(相当于小学学龄期)
4.(多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的第五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 BCD )
A.获得勤奋感 B.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C.承担社会责任 D.体验忠实的现实
中公教育解析
关注山东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sdjsks,及时获取山东教师招聘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