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自己的想法很重要”,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考情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都是属于及我国常见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这一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各种类型的题目均可能出现,故需全题型备考。其中直观性原则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时会有所混淆,需要对其进行识记区分。
【知识梳理】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学中理论和实际要统一起来。它反映和所要处理的矛盾主要是如何保证所学知识与其来源、基础与社会实践不致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中去。解决这些矛盾的主要途径,应是在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下,把教学和生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同时,创造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由半独立到独立,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并注意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要求防止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现象,或者把教学溶于生活、从做中学等庸俗化做法。
2.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的是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把生活的直观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深人理解知识和技能的本质,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这条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直观性原则是为处理好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的矛盾关系而提出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克服词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现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等的矛盾。在具体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择、制作多种多样的典型化的直观教具,由语言加以指导、概括和说明,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合起来,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胜利过渡。
3.关系
在直观性原则中,激起感知促进理解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因此,直观性原则是由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分化出来的。虽然直观性原则渊源更早,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亲知”、“行知”、“致知格物”都寓有直观性原则的含义,十七世纪夸美纽斯也明确提倡直观。这说明直观性原则反映教学的共同规律,有继承性,它先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而发生、发展是肯定的,但是如今直观性原则作教学原则之一,不仅反映教学的共同规律,而且反映的教学的特殊规律,因而,直观性原则就必须受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使其有新的意义。
直观性 | 处理关系 |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 | 荀子: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夸美纽斯: (1)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而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 (2)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眼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进行思维的。 |
解决矛盾 | 抽象概念与具体现象 | ||
运用 | 选择、制作多种多样的典型化的直观教具,由语言加以指导、概括和说明 | ||
目的 | 获得生动的表象 | ||
理论联系实际 | 处理关系 | 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理论与实践之间 | 荀子: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解决矛盾 | 知识与社会实践 | ||
运用 | 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下,把教学和生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 | ||
目的 | 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
关注山东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sdjsks,及时获取山东教师招聘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