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教学过程的“主体观”

2020-12-29 19:49:32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教学过程的“主体观””,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我们教师考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考查较多,而在师生地位上到底谁才是教育的主体,一直以来都存在一定的论争,下面就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主体观”进行梳理。

一、单主体观

单主体观是在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地位的主客体关系的争论上生成的,主要包括教师主体观和学生主体观两个相对对立的观点。

1.教师主体观

这种观点基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观点而提出的,重视教师的权威,强调教师对于教学的绝对支配地位,认为“无论是从宏观层次还是从微观角度分析,教育的主体都是教育者,教育是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生主体观

这种观点源于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等人的观点,基于对于教师主体观的批判上提出,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学不是教师直接干预,而在于引导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不可或缺的“指导者”。

二、双主体说

有学者认为,教学改革实践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认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是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两者都是主体,单从单一主体论来理解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从不同方面来理解,从教的方面,教师是教主体,学生是教的客体;从学的角度,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客体。但双主体是将教和学分开而论的,割裂了学与教的联系,忽略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三、交互主体说(主体间性观)

本观点是胡塞尔对于“科学世界”将人片面化和物化的弊端提出来的,作为不同个体的人之间不能被简单的概括为“主体——客体”的关系。胡塞尔认为,主体不可能通过交往活动直接引起对方主体的变化,交互主体的任意一方不可能以单纯的主体姿态把其他主体作为单纯的客体获得其他主体的认可和理解,应该在交往活动中达到使自己思想观点被对方主体理解,逐渐内化。即重视交往过程中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例题展示】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主体观”。

交互主体说认为师生应该在交往活动中达到使自己思想观点被对方主体理解,逐渐内化。即重视交往过程中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题干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体现的是交互主体说,故本题选D。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