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性三品说

2020-12-29 19:44:22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性三品说”,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性三品说算是一个难点,不好理解和识记,接下来就对此知识点进行梳理一下。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东汉末年的荀悦,孔子是性三品的发端。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和情分为上,中,下三品。

1.董仲舒认为,人性受于天命,这种性既有善的因素,又有恶的因素,人“有善善恶恶之性”。把人性分为三种“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2.董仲舒后,王充也把人分为善中恶三品,性善是中人之上,性恶是中人之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

3.而韩愈对人性论作了最详细最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与生俱”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生来就能按照封建道德标准行事,中品的人人有不足,其余四者杂而不纯,要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做到这一点;下品的人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者,天生的顽劣,只能靠强制手段使他们“畏而寡罪”。

相同点:都是关于人性的学说,都受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人性论。

不同点:董仲舒认为,上品和下品之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不受后天环境影响,但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可以进行干预。

韩愈把性和情分为三品,他侧重的是教育的可能性以及教育不能改变人的品性的阶层,中品的人接受了教育也不能变为上品,所以认为教育适可而止就可以。而王充认为下品也是受教育的对象,可以改变他们的恶。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