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人才选拔制度

2020-12-24 21:42:29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人才选拔制度”,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小伙伴们,“人才选拔制度”在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选贤任能对于政治、对于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任贤则昌,失贤则亡,是历代君王都明白的道理。也因此,从古到今,国家都对选拔人才十分重视,选拔人才的形式也是不断发生变化。

秦之前有宗法制、分封制,世卿世禄。秦朝时,选拔的方式大概分为几种:一是由臣下向国君举荐;二是通过上书或进行游说;三是根据功劳选拔。商鞅就是具有才华,先由人推荐,又通过上书和游说得以重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

汉代采用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又叫“荐举”,是由公卿、列侯等通过考察,向朝廷推荐孝廉、优秀、博学和贤良之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察举制使得无身份地位有才华能力的人也能有机会登堂拜相。但是察举制并不能满足朝廷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汉代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并行。

征辟制(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即皇帝或官府征调人才来做官。我们所熟知的,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就是因为才华卓著,先是被推举,后又被征召。可见察举制和征辟制是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前者自下而上,后者自上而下,双渠道广纳人才,充实官吏。但是推荐和征召的权利毕竟还是掌握在皇帝和地方官员的手里,所以到后期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也就逐渐走向衰败,暴露出严重的弊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后也因为其弊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再适用于政治。

隋朝时期,便有了“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初创是在隋朝,唐代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明、清也一直沿用。初创时期的科举制还能根据人的学识、才华来选拔人才,而且不分等级、地位。宋开始实行糊名制,只能凭借考试成绩获取功名,逐渐形成一考定终生。明清时期,不但内容上规定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形式上更是形成了僵化的八股文,使得科举考试不再适合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反而培养出了大批会写八股文的“笔者”。于是在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以上是关于选官制度的变革的内容,下面进入我们的小练笔阶段。

【单选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形容的是( )时期选拔制度的现象。

A.魏晋南北朝 B.汉 C.秦 D.西周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选官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指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制度,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中正权力被门阀士族所垄断,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略,家世逐渐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因此,选项BCD为干扰选项,本题选A。

【判断题】察举制就是举孝廉。( )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推荐的人才应是孝廉、优秀、博学和贤良之人,题干说法过于片面,故本题不正确。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