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心理学: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在教招笔试中通常以理解性单选、多选等形式出现,着重考查对不同阶段特征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部分的知识点时可通过关键词的提炼来辅助学习。
一、学一学
皮亚杰认为,对儿童道德判断性质的研究,采用直接的提问是不可靠的,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剖析更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出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来进行研究。
对偶故事法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正在他的房间里玩,妈妈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时,门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盘子,盘子上有15个杯子。约翰推门时无意间碰到了盘子,打碎了15个杯子。
B.有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妈妈出去的时候,他想偷吃饭橱里的果酱。他爬到椅子上去拿果酱,但是够不着。他使劲够,结果碰掉了1个杯子,打碎了。
针对以上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回答的问题是: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研究,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以逻辑思维的出现为特征的。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也随之进行。由此,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划分为四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二、想一想
1.结合着之前的对偶故事法的内容,请大家思考一下:处于他道德阶段的的幼儿会有什么判断?处于自律道德阶段的的幼儿幼会有什么判断?
【回答】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幼儿以行为结果为导向而进行判断。所以,更多的幼儿会认为故事A中约翰的过失更大,因为他打碎的15个杯子。
处于自律道德阶段的幼儿以动机为导向而进行判断。所以,更多的幼儿会认为故事B中亨利的过失更大,因为他是因为偷吃而造成打碎杯子的情况。
2.自律道德阶段中的“平等”和公正道德阶段中的“平等”,有什么不同?
【回答】自律道德阶段中的“平等”观念,追求的相同、同等。例如,妈妈要求小明10点钟必须上床睡觉不能再看电视。此时的小明会告诉妈妈:“好的,妈妈。那你也不能看电视,也去睡吧。”而公正道德阶段中的“平等”,指向的是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学习和备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