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实验室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操作步骤和收集、检验方法。
2.通过学习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逐步提高观察总结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
【难点】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氧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助燃性、氧化性……
【教师总结】氧气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室里,有很多制取氧气的方法,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讲解】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在受热时会分解出氧气,同时还会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就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
【提出问题】请结合教材图片,说说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哪些?
【学生回答】铁架台、水槽、试管、导管、酒精灯。
【教师补充】除了这些还需集气瓶来收集气体。
【资料卡片】尝试分条列点的总结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查:先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槽中是否有气泡产生,检查气密性;
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在试管口处装上棉花,塞紧试管;
③定:固定装置,先固定试管及酒精灯,再固定导管、水槽和集气瓶;
④点:点燃酒精灯,上下移动加热试管;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移:待集气瓶收集满之后移走导管;
⑦熄:熄灭酒精灯。
【学生实验】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收集一瓶氧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回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教师总结】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在检验氧气时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①固定装置时试管口稍向下是为什么?②为什么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学生回答】①固定装置时试管口稍向下是为了防止加热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遇冷形成水滴流至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炸裂;②塞棉花是为了防止药品粉末堵塞导管口。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课下查找其他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中公推出面试直播课:点击此处查看课程详情
各学科考题规律及趋势:点击此处查看
面试过程:
1.候考:考生持面试准考证、身份证,按时到达考试地点,进入候考室候考。
2.抽题: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幼儿园类别考生从抽取的2道试题中任选1道,其余类别只抽取1道试题),经考生确认后,系统打印试题清单。
3.备课:考生持备课纸、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演示活动方案),备课20分钟。
4.回答规定问题。考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个规定问题,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
5.试讲/演示: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6.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
7.中职文化课(公共科目)类别考生面试与高中类别一致,报考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日语(初级中学)、俄语(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初级中学)、日语(高级中学)、俄语(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中学)、日语(中职文化课)、俄语(中职文化课)、心理健康教育(中职文化课)教师资格的考生面试时,需加试专业知识概述,时间5分钟。
8.评分: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系统提交评分。
关注山东中公教师资讯微信公众号jszgsd,及时获取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