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识巩固
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制 D.消灭奴隶制残余
2.西汉时期,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各项负担中,人头税是( )。
A.算赋和口赋 B.田租 C.徭役和兵役 D.户调
3.同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两税法的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分夏秋两季收税 B.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
C.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 D.改变了以往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4.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 )。
A.废除了人头税 B.以田亩数计算征收
C.将赋税折成银两征收 D.消灭了土地兼并现象
5.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
A.只征收土地税,废除人头税 B.土地税、人头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和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并说明其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二者都强调要征收土地税。“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一制度事实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为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条件,C选项正确。当时处于春秋时期,我国仍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要到秦国商鞅变法后才正式建立,发展封建经济更无从谈起,AB两项错误;这一改革与奴隶无关,消灭奴隶制度的残余无法体现,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项。
2.【答案】A。解析:汉代编户齐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具体来说,算赋为成年人每人每年纳钱一算(一百二十钱),口赋是七至十四岁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A选项正确。B选项田租按土地数量征收;C选项不是税收政策,排除;D选项是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故本题选A项。
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从而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D选项正确。A选项征税时间不能体现重大的改革性,排除;两税法也规定了田租数量,B选项说法错误;两税法的实施某种程度上变相降低了土地的价值,使土地买卖更加频繁,非但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反而导致土地兼并日益加剧,C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
4.【答案】C。解析: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征收,是我国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求,C选项正确。废除人头税的是清代的“摊丁入亩”,A选项错误;从两税法开始,按田亩数量征税逐渐取代人头税成为赋税制度的主流,B选项错误;土地兼并现象纵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均无法消除,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项。
5.【答案】D。解析: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即把丁银(人头税)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这就是所谓的地丁银,D选项正确。地丁银也包括人头税,只是将其全部摊入土地中征收,二者也不是要分别征收,AB两项不准确;C选项意思是综合土地和人口的数量按统一固定比例折算征收,也不准确。故本题选D项。
6.【参考答案】
(1)包括: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都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
影响: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中公教师解析
关注山东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sdjsks,及时获取山东教师招聘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