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清时期的商业
1.商业发展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大量农副产品开始进入市场,成为了商品。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增强。
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汉口水运便利,有“九省通衢”之称;河南的朱仙镇是北方的商业贸易重地和水陆交通要冲,在康熙年间盛极一时;佛山镇位处广东,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江西的景德镇制瓷业发达,贸易繁荣。
2.地域组织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科举制度兴盛,人口流动频繁,到明中期时,会馆制度已经形成。据考证最早的会馆是安徽芜湖人在北京设立的芜湖会馆。明清两代是中国会馆的全盛时期。
三、知识巩固
1.据北宋孟元志《东京梦华录》记载:东去大街,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繁荣 B.南宋时期在城市里已经出现夜市
C.政府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宋代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哪一时期的商业突破了坊市制度的限制,使商业经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 )
A.隋唐 B.五代十国 C.两宋 D.明清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王朝的政策相关,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二 (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元史·食货志》
材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1)材料一体现管仲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府在商贸领域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明政府推行此措施的目的及实际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王朝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材料中“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交易动即千万”等关键信息表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说法正确但和题意无关;C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本题选A项。
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坊市分离,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到了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控制。C选项正确,故本题选C项。
3.【参考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
(2)措施:设市舶都转运司,官府垄断对外贸易,严禁私人从事。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目的:维护沿海地区的稳定。
影响:走私贸易猖獗,寇患加剧。
(4)关系:中国古代商业在封建王朝政策的压制下艰难发展。
中公教师解析
关注山东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sdjsks,及时获取山东教师招聘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