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3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综合试题

2023-02-06 17:11:24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更好的备考2023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3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综合试题”,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一、单项选择题

1.“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教育目的。

A.文化本位 B.社会本位 C.科学本位 D.个人本位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学记》,意思是君子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风俗习惯,那一定是依靠教育。“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同样出自《学记》,意思是古代的君王要建立国家,管理民众,就要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以上均强调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选项A,文化本位认为教育的第一位目的在于以文化为工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以培养完善的人格。

选项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符合题干要求。

选项C,科学本位,没有相关的教育目的理论,为干扰项。

选项D,个人本位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选项B符合题干要求,故选项B为正确选项。

2.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 )。

A.仁爱之心 B.文化品位 C.人格底线 D.精神家园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为时政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提出做“四有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而其中有理想信念是成为好老师的根本。有道德情操是成为好老师的前提。有扎实学识是成为好老师的基础。有仁爱之心是成为好老师的关键。选项B、C、D均为干扰选项,故选项A为正确选项。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下列不符合教师职业角色的是( )。

A.传道者、授业解惑者 B.示范者、管理者

C.朋友、研究者 D.服务者、家长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的职业角色有: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

选项A,传道者、授业解惑者。一方面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另一方面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选项B,示范者、管理者。一方面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选项C,朋友、研究者。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自己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另一方面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选项D,服务者、家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对父母的态度。但是教师不会承担服务者的角色。不符合题干要求。

综上所述,题干问的是“不符合”,选项A、B、C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项D正确。

4.“教育无小事,事事都是教育。”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中( )。

A.工作与学习的一致性 B.复杂与艰巨的一致性

C.教书与育人的一致性 D.个体与群体的一致性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日常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行为的榜样,那么教师需要注重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这更体现在育人,即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影响上。故这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一致性。

选项A,指工作和学习要相统一,做到终身学习。

选项B,指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承担很多责任,教师的劳动也是十分复杂的。

选项D,指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选项A、B、D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5.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减轻课业负担,教师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B.与家长沟通,减少课外补习时间

C.减轻课堂教学内容,将减少部分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

D.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有所选择,减少作业量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相关知识点。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选项A,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减轻学生课下负担,是正确的做法,不符合题意。

选项B,与家长沟通,减少课外补习时间,也可以减轻学生课外补习的压力,也是正确的做法,不符合题意。

选项C,减轻课堂教学内容,将减少部分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该做法下学生自学难度大,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符合题意。

选项D,减少作业可以减轻负担,做法也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选项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6.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会学习,( )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A.能力教育 B.集体教育 C.情感教育 D.价值观教育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题干中强调方法比结论重要反映了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选项B,这一思想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来的,是指将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在集体中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集体这一手段去影响学生,或通过某个学生反过来影响集体。

选项C,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

选项D,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题干所描述方法、结论等内容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选项B、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选项。

7.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原则。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的话反映了教师应该尽量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尽量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符合题意。

选项A,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教师要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选项B,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选项C,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选项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选项A、B、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8.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有很多划分标准:1.根据教学任务可为:传授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和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3.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而分为两大类的只有单一课与综合课。

选项A、B与C,均属于依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而分类的课程类型,但都不仅仅有两种类型。

综合上述,选项A、B、C与题意不符,故选项D为正确答案。

9.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主导作用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题干中反映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

选项A,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客体地位。故A选项表述错误。

选项B,题干中未提到客体方面内容,不符合题意。

选项C,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符合题干描述。

选项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选项D表述错误。

综上所述,选项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10.( )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A.教学目标设计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育措施设计 D.教育评价设计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选项A,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B,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选项C,教育措施设计为干扰项。

选项D,教育评价设计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项A、C、D与题意不符,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11.王老师很善于教育学生,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他总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王老师运用了德育的( )。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一贯性原则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的知识点。王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取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等行为反映了疏导原则的要求。

选项A,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选项B,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符合题意。

选项C,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选项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综上所述,选项A、C、D与题意不符,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12.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把模拟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内化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不断的练习,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者的操作将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以通过各种指标反映出来。

选项A,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即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

选项B,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符合题意。

选项C,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选项D,动作技能形成过程没有操作内化阶段,心智技能形成过程存在原型内化阶段,该选项混淆了两类技能的形成过程阶段。而所谓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

综上所述,选项A、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13.“标准化的教学很可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C.社会发展功能 D.隐形功能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束缚,扼杀等词反映了教育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负面作用。

选项A,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选项B,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符合题意。

选项C,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选项D,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故选项B为正确答案。

选项A,知识的传授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题干中强调能力培养,不符合题意。

选项CD,为干扰项,题干未提及。

综上所述,选项A、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15.只要给足了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能达到掌握的程度。这是( )。

A.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分类。

选项A,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进行分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选项B,同样由奥苏贝尔提出,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

选项C,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选项D,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综上所述,选项A、B、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二、判断题

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 )

1.【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因此题干表述错误,关系表述相反。

2.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次,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所以与教育目的相统一。但是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阶层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是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

3.【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同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所以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不矛盾的,全面发展是人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个性的发展反过来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

4.【答案】√。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体现在实践方面。二是激励作用,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体现在实践方面。三是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归宿,体现在实践方面。综上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5.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为的教育。( )

5.【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为教育的形式。自为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个别教育形式,二是集体教育形式。所谓个别教育形式,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文化、意识的传递、传播活动都是单个地进行的,即由教育者把文化和意识传递、传播给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而所谓集体教育形式,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众人之间文化、意识的传递、传播活动。由于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因此,个别教育形式也主要是指个别化教学,而集体教育形式则主要指课堂教学。而日常生活的教育不属于这两种形式。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