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他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次年由布鲁塞尔传教本部解除传教士职务。他在1880年下决心成为画家。梵高在1886年,进入美术学院学习,但与老师对立,1个月后退学,辗转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奥的公寓,结识了罗特列克、贝纳、毕沙罗、高更等画家,与高更成为好朋友。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2.艺术成就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月夜》《向日葵》和《麦田乌鸦》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其中《星月夜》是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该作品主要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一种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漩涡。该作品已经达到了梵高艺术成就的巅峰,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