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德育原则“疏导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异同区分

2022-04-19 17:26:43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德育原则“疏导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异同区分”,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相关考试中,教育学部分的知识经常需要我们透彻理解,有很多相似概念在考试中经常同时出现,尤其在例子型选择题中,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差别。“疏导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是一对相似概念。一起来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吧!

一、知识链接:

(一)疏导原则

1.定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深入理解: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教师要耐心讲明道理,排除障碍,启发自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知理、明理、讲理,改过迁善,才能真正提高解决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疏通思想之后要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入社会规范的道路,启发学生自觉地分清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启发疏导工作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结合学生品德中的优点,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3.关键词:讲道理,疏思想。

4.事例:陶行知“四块糖”故事。

(二)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深入理解: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3.关键词:不同学生不同方法。

4.例子:老师不用同样方法对学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闻斯行诸”“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二、深度解读

1.考试题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在考试中经常以例子型的单选题为主。

2.易错考点:这部分的易错点,主要是两者之间的区分,经常以例子的形式作为辨析点所在,由于是事例,同学们经常由此及彼,容易“多想”,过度解读就容易走进“死胡同”,因此需要同学们准确把握。

3.做题技巧:要正确区分二者,只需对比两点:

第一、看题干中是否明确提及学生的特点,有学生的特点,就是“因材施教”,无明确特点,就是“疏导原则”;

第二、看题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如果主要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交流谈话,学生有思想上的改变,即为“疏导原则”。

三、题目练习

【单项选择题】以下选项中,体现了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原则的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力行而近乎仁

C.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D.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答案】D。解析:从题干“德育教育”“因材施教原则”及选项的内容入手,了解这是考查德育原则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内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选项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的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

选项B:“力行而近乎仁”努力学习就接近明智了,尽力行善,就接近仁了,体现的是知性统一原则。

选项C:“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指的是论次序,学识在先,然后才能指导实践;论作用,学是为了用,实践比学识更重要。指知和行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

选项D:“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指的是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故本题选D。

结合本题题干中的表述,A、B、C选项考查的是知行统一的德育规律,对应因材施教原则的应是D选项,所以本题选择D。

以上就是关于“疏导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深入解读,你区分开了吗?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