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地位
西汉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汉代孔子”
【生平背景】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著作
《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
观点主张
三大文教政策:
1.“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2.汉朝不养士、不办教育,选拔是官员子孙的袭荫或者富人捐官→兴太学以养士,“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太学;
3.养士和选士是分不开的,通过选举、贡贤的方法,“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改革人才选拔制度,重选举广取士。
教育的作用与任务:
1.德之学说:“任德教而不任刑”,“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把教育视为治国的根本。他强调培养统治人才和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2.人性学说:性三品论。“性者,生之质也”,人的天生之质一分为二:属于阳的仁义之性(善端)和属于阴的贪利之情(人欲)。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
上品之性——圣人之性——至善之性——不教而成;
中品之性——中民之性——有善有恶——教而善,不教而恶;
下品之性——斗筲之性——至恶之性——教而难善。
万民之性是有善的可能,但并非善的现实。在可能和现实之间,必须经由教育的桥梁。
3.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德行,“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知识来源:知识是经过“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即“内视反听,故独明圣者知其本心”。
从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出发,认为人心和天心是相连的,“天命”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泉源。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众物”的知识,而是要知道事物的“本心”;要体察事物的本心,那就只有依靠“内视反听”的内省方法。
教学内容:六经
只有圣王才有可能“发天意“承天意”,因此人们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是他们所做的诗、书、礼、乐等经籍(儒学化),即“《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智)”,而“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故提倡学习关于鸟兽草木等的自然知识。
教学原则与方法:
1.“圣化”。董仲舒认为:“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齐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造而勿趋,(强调要循序渐进)稽而勿苦,(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他要求教师敬重育才之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要适时、适量、适度,监督而不使其紧张,了解学生的水平以便引导他完成更高一层的进步。
2.“强勉努力”。董仲舒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他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才能前进,达到“博”与“明”的境地。
3.“博贯多连”。董仲舒说:“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只要“连而贯之”,就可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
4. 专一虚静/专心致志:董仲舒认为:“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且“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形静而志虚者,形静之所趋也。”因此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学习时头脑一定要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才能达到致精的程度。
5. 节博合宜/精思要旨:因“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而思者,其孰能知之。”,且“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故学习时要知识博通(广度),但也要求其含义(深度),循序渐进。
强勉努力:因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并不是每一项学习内容都令人感兴趣,因此,学习需要坚定的意志,应该努力,肯于刻苦钻研,从而达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道德教育:
1. 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文为本为主,刑罚为辅。
2. 内容:“三纲五常”为核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1.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乃个体对生命价值与权利的尊重,义乃个人对社会及其他个体的责任与意义;
③必仁且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