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心理学:消退的应用技巧”,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一)消退概述
奖励固然能够促进既定行为的获得与保持,惩罚能消除不良行为,而消退同样能够减轻或消除不良行为。所谓的消退,简单地说,就是对通常能够引起不良行为的奖励的撤销,从而使这种不良行为随之消失或减退。如果行为是由既定奖励而习得,那么,它也可以由这种奖励的撤消而遗忘。一个行为一旦不再有其预期的结果,那么,这种行为的出现就不再必要了。人们是不会做那些徒劳无益的事情的。例如,一个顽皮的孩子如果在乱打乱闹后,不会发生任何对他有益的事情,那他逐渐就会放弃这种不良的行为。消退这种纪律手段,适合于各种行为的有效控制,因而在教育中更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消退法的应用技巧
要有效的应用消退这种班级管理技术,教师应该考虑下列几方面的操作技巧:
1.将消退与奖励配合使用
不期望的行为尽管可以通过奖励的撤消而减弱,但如果只将消退作为一种单独的纪律手段去使用,那也并不总是有效的,所以,将消退与其它纪律手段配合使用才是明智的做法。其中,最为有效的是将消退与奖励结合使用。例如,当一个儿童在课堂发言中无次序时,教师一方面可采用消退技术,即不理睬这个儿童,但另一方面当这个儿童能按照班级规则讲另一件事情时,教师就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或评价。
2.当旧习惯再现时使用消退
所谓“消退”的行为实际上只是一种转移,而非永久消失。如果开始的错误行为再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或强化时,这种错误行为便会重新恢复。当旧有的不良行为再度出现时,就需要继续使用消退技术。例如,某小学的一位教师,经过不断努力,采用不予理睬的消退技术基本消除了某三年级学生的爱发脾气的行为。但这位教师因病休息了一周,当她再上班时,发现这位学生爱发脾气的老毛病又犯了,因为过去一周里,顶替她的那位教师无意强化了他已消退的不良行为。于是,这位教师再次采取不予理睬的消退技术,结果,又使这位学生的坏毛病降到最低限度。可见,消退技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需要连续反复使用,才能真正使不良行为消失,形成长期抑制。
3.使用消退技术要注意一致性
使不期望行为再现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偶然或间歇性的奖励。要使不期望行为长期被抑制或不再反复,就要使消退技术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体现为,技术本身的前后一致,以及不同教师在使用消退技术中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不同学科的教师要在学生某一行为的抑制中采取目标一致的手段,切忌有的采用消退法,有的却给予直接或替代性强化,这是教育中的内耗,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班杜拉也就这一问题作过论述:在消退程序中,任何形式的奖励都会使不良行为恢复或强化。
4.不理睬的方法虽然困难但却有效
在消退技术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对不良行为不予理睬,即通常所说的“冷处理”,但这对教师来说却不太容易做到。教师的职业敏感性,往往在面对学生不良行为时,会马上做出反应。如:“小王,回座位去”,“小李,你的铅笔削得太尖了”,“小赵,别打扰别人,做你自己的作业去”, “小马,坐正”。等等。正如前面曾论述过的那样,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这些表面上看来是约束的做法,实际上却加强了不期望行为出现的频率。教师尽管很容易理解教育中“不予理睬”或“沉默”的价值,但要付诸实践却是不甚容易之事。可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还必须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5.在使用消退时要取得全班同学的支持
消退技术的使用,不可能只在教师与某一位违纪的学生之间完成。当教师对某位儿童实施消退技术时,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也应努力与教师合作,同时对这位或几位儿童施以相同的消退技术,如沉默、不理睬等。比如,某一儿童在班上闹笑话,其他同学没有不理睬他,而是对着他发笑,这样,教师的不理睬就会在其他同学的笑声中显得无效。其他同学的笑声便成了抵消教师消退技术效果的强化物,并使闹笑话的同学更为得意,错误行为难以抑制。这就说明,全班或小组式消退过程方可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作为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班级众多成员的影响作用,只有集体参与不良行为的消退才是较为有效的做法,教师同时也要配合使用积极强化的纪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