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练习题(3)

2021-06-26 18:27:37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更好的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练习题(3)”,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1.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决定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 )。

A.能力 B.学识 C.态度 D.方法

1.【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态度的作用。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培养,对提高其全面素质起着关键作用。

选项A,能力,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选项B,学识,指教师所拥有的学问和知识。

选项C,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选项D,方法,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题干中,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决定关键作用的应为教师态度。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2.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发现坐在后排的李同学趴在桌上睡觉,没有立即叫醒他,而是借朗诵课文的时候,边读边走到他身边,轻轻拍醒他,然后回到讲台上,班上同学都在集中注意力听课,并没有发现当时这一事,老师这种课堂管理方法是( )。

A.正面提醒法 B.提问法 C.非言语控制法 D.疏导法

2.【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问题行为时,为维持课堂纪律,教师可采取多种处理方法。

选项A,正面提醒法是指不过分理睬违纪学生,而是正确友好地提醒学生注意当前的学习行为,告诉他应当做什么。

选项B,提问法是指教师向不听讲的学生单独提问或向全班学生提问,让不听讲的学生回答,所提的问题应该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相关。

选项C,非言语控制法是指教师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走近学生等非言语手段,提示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违纪行为。非言语控制法的最大优点是教师制止学生违纪行为时,其他学生难察觉。

选项D,疏导法指教师依据学生思想行为活动基本规律要求,循循善诱,疏通、开导学生的思想,将学生向正确方向引导。

题干中,教师借机顺势轻轻拍醒睡觉的同学,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这里教师采用的是非言语控制法。因此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3.(多选题)“课程是经验”观点具有的特点是( )。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 B.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C.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 D.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3.【答案】AC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观念。“课程是经验”观点是在对前一种观点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将课程看作知识,很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因为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权威,容易忽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实际操作起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能转化为课程,即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即经验),才称得上是课程。这种观点的心理基础是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或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的角色是参与者和组织者。

这种观点基本思想是:课程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课程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故选项A、C、D说法正确。

选项B,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是综合课程的特点。

选项A、C、D均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CD项。

4.(多选题)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可用( )的概念来表征。

A.独特自我 B.假想观众 C.内在自我 D.重要他人

4.【答案】A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儿童少年期的自我中心特点。少年期儿童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

选项A,独特自我是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以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将自我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

选项B,假想观众就是少年期儿童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假想他们关注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都关注着他、注意着他,都是他的观众。

选项AB符合题意,选项CD为干扰选项,故本题选择AB两项。

5.(判断题)第一次明确“终身教育”的文件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5.【答案】×。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是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的内容。故本题说法错误。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