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请结合题目“秋兴”二字,来说说你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板书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古诗介绍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指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2.教师展示朗读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男生齐读,女生评价;女生齐读,男生评价;全班齐读,学生互评,讲师评价。
明确:通过读诗,注意节奏、情感的体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有助于正文解析。
(三)深入研读
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说说你对首联的理解?
明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结合首联,赏析颔联。
明确: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的描写有哪些变化?
明确:不再继续写景,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实则是思念长安的心情。【板书:景:秋景】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你对尾联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板书:情:悲国悲己】
5.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明确: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结合以上分析,对此诗进行散文化的改写。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请赏析刘禹锡的《秋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回顾你的教学过程,谈谈你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参考答案】
我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中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谈论中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及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重点是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及写作手法。难点是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三维目标及重难点是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展开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能够满足此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请简单介绍一下杜甫。
【参考答案】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