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四大地理区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图片导入法。多媒体展示我国四个不同地方的景观图,学生观看图片,说一说这分别是哪里的景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回答】分别是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图,有新疆沙漠地区、东北平原、江南水乡和青藏高原。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不同导致的。
1.四大地理区域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及《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学生回答】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师追问】描述出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新疆;北方地区主要包括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南方地区主要包括横断山脉以东和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青藏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
2.划分依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划分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
A组:根据气候的不同划分的。
B组:根据地形特点和气候划分的。
C组:根据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划分的。
D组:根据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域划分的。
【教师总结】我国地域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知,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例如,根据气候特征,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区;根据干湿程度,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地区;根据气候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教师活动】展示干湿地区、温度带的划分图。
【教师讲解】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课前的四幅图片,学生看图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一个区域?
【学生回答】新疆沙漠地区属于西北地区,东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江南水乡属于南方地区,青藏高原属于青藏地区。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风土人情。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参考答案】
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是南方地区,它们在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上有很大的差异。
(1)北方植物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南方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2)北方河流含沙量大,南方河流含沙量小。
(3)北方冬季河流结冰,南方冬季河流不结冰。
(4)在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上,北方交通以陆路运输为主,南方以水运为主。
(5)在传统房屋建筑上,北方墙体厚、屋顶坡度小,南方墙体薄、屋顶坡度大。
(6)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
2.说一说本节课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地图法等。下面我主要说一说地图法。
(1)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知识的形象表达。运用地图法,不仅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也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地理课教学知识性强,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姿多彩的地理图像和表现形式,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直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
(3)地图法也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途径来记忆所学的内容往往能够取得比较高的效率。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地图上看,在地图上找,填充地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图,把学生的各项感官都调动起来了。
(4)地图法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地图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需要形成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5)地图法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在图像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建立空间思维,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有利于学生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