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19下半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一批

2020-01-04 09:19:52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初中物理《热量的计算》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复习比热容的概念,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再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如何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吸热计算公式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实际问题1: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这表示质量是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概念入手,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解题思路:(1)由比热容定义可知,质量是2千克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0.88×103J;(2)质量是2千克的铝块温度升高70℃时吸收的热量就是70×2×0.88×103J。

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如果以Q吸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根据上面的计算过程,能否总结出一个物体吸热的一般公式?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2.放热计算公式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实际问题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它的温度降低到20℃,要放出多少热量?引导学生思考此题和问题1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问题1是物质升温,求吸收的热量,问题2是物质降温,求放出的热量。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2的解决方法,并根据吸热公式写出物质降温时所放出热量的一般计算公式,并和吸热公式进行比较。

学生得出结论:,和吸热公式相比,放热公式是用初始温度减去末温度。

3.吸放热一般公式

教师提出问题: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根据吸热、放热公式得出结论: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和物质的种类、质量以及温度的变化有关。此时教师顺势指出:如果用表示温度变化,那么可不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吸热、放热的公式可以写成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例题:质量为2kg的某种物质温度从20℃升高到40℃时,吸收的热量是1.88×104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老师提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学生总结物质吸热、放热的计算公式。

作业布置: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表,计算质量均为2kg的砂石和水,都吸收了7.36×104J的热量,那么它们升高的温度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

【参考答案】

沿海地区多水,内陆地区多沙石。白天日照时间相同(即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公式,由于水比沙子的比热容大,所以水吸收热量升高的温度比沙子小。

夜晚时,水和沙子放出的热量相同时,同样由于水比沙子的比热容大,所以水放热所下降的温度比沙子小。

综合以上的原因,所以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

2.本节课中你是怎么进行导入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复习旧知结合提问设疑的导入方法,通过带领学生复习比热容的概念,一方面巩固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极大地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同时正确认识比热容的概念也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最后,通过问题的设置,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课堂效率。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