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主观唯心王守仁”,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
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南宋陆九渊提出来的,他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字宙”。王守仁对此极为推崇并大加发挥。王守仁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内心之中。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充分表达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王守仁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多次提到“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类的修养方法。他说:“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非自外得也。”又说:“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由此可知,此种观点支持内发论。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
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有如晶莹的明镜,往往为尘埃所染,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因此,“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他所谓的“人伦”即是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他明确地说;“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育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其实质就是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封建道德观念的“顺民”,维护封建伦常的社会秩序,以图巩固明王朝的统治。
接下来我们针对以上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
1.丹丹在读教育学的著作时,看到有一句话:“XXX认为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也就是致良知的过程”。那么,XXX所代表的是( )。
A.朱熹 B.王守仁 C.董仲舒 D.王充
1.【答案】B。解析:王守仁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多次提到“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类的修养方法。王守仁认为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有如晶莹的明镜,往往为尘埃所染,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因此,“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因此本题选择B。。
2.从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他们都强调了人的身心发展动因和身心发展顺序,属于( )。
2.【答案】内发论。解析:“人之初,性本善”意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性。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体现的是内发论。王守仁强调:“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非自外得也。”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内心之中。是内发论的观点。
关注山东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sdjsks,及时获取山东教师招聘信息,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