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常考人物之蔡元培”,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一、考情分析
蔡元培作为教育学人物之一,在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招考试中也是重要的常考人物之一,常以单选、多选、判断这样的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但是,在考试中对于蔡元培教育思想知识的考查却又显得十分繁琐,因此大家在备考知识时需要将碎片知识整合化。
二、人物背景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三、理论思想
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关于大学的办学方针,蔡元培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络众家,兼容并收。”重点在对待古今中外学术的态度。他认为大学对古今中外的学术都应研究,所以很重视图书馆的建设,认为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网罗众家,重点在广收人才,并且能恰当的任用,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只问学问才能,不问思想派别。因此,北大教员里,既有提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也有在政治上落后保守,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陈介石、黄侃、陈汉章等,还有未上过大学的梁漱溟,有洋博士和晚清进士,有德、英、法、美各国籍教师等。兼容并收,重点是指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他认为学术自由是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大学不可有专己守残之习。当时,在北大新旧学派共处一校,各讲其学,形成新旧学派对峙、争鸣的形式。当然,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不是对新旧两派采取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而是借此打破长期以来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与垄断,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达到开风气的作用。
2.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导致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程度。1922年蔡元培发表了《教育独立论》、《非宗教阅读运动》,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3.五育并举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1)军国民教育
从国外环境看来,中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鉴于中国近代积弱致侮的事实,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
(2)实利主义教育
所谓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蔡元培指出,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在军事,更在经济,武力需要财力的支持。而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未得到开发利用,“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国家贫穷,发展实利主义教育实为当务之急。所以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3)公民道德教育
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旨在富国强兵,但即使国富兵强,也会出现如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资本家与劳工之间矛盾激化的现象,因此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在摒弃封建道德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
(4)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5)美育教育
蔡元培认为,美感“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在现象世界中,凡人皆会因生死离合、祸福利害等种种境遇而产生爱恶惊惧喜怒悲欢之种种感情,而一旦将这些引入绘画、诗歌、音乐等而成为美的材料,则审美者除得一“浑然之美感”外,不会卷入现实的情感矛盾之中。可见,美感已超越利害关系和人我之分界,“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所以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民国元年制定学制时,他就有意识地提高中小学美育的地位。在北大,他亲自开设《美学》课,并一直注意推动公共美育设施和专业美术院校的发展。他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和宗派之见,所以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中每种教学科目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
四、人物成就
蔡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小牛试刀
【例题1】(单选题)下列对大学精神的解释中,不是蔡元培先生做出的是( )。
A.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D.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答案】B。解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第一章》,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例题2】(多选题)下列包括在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的有( )。
A.经费独立 B.行政独立 C.人格独立 D.内容独立
【答案】ABD。解析: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