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人性论之于教育

2020-12-23 16:56:57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人性论之于教育”,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百家争鸣,具体什么话题呢?想来想去还是谈谈各家巨子的人性论。因为人性论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们的理论基础,从孟子开始就形成了论证政治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论的思维习惯。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孔圣人的人性论学说从本质上来说是“性善论”,除此之外,孔子还说“性相近,习相远”,“性”是先天素质,“习”是后天习染,广而言之,是后天所受之教育。先天善行,人生而相近,后天影响,随人之各异。他还是“人性三品说”的理论渊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虽然他不是“性三品学说”的提出者,但是他的思想对董仲舒“性三品”学说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孟子:先验论的“性善论”。首先先简单解释下先验论:人的知识和道德素质是生而有之的;其次再聊聊“性善论”:人生而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仁之善端;羞恶之心,义之善端;辞让之心,礼之善端;是非之心,智之善端”。这种论述也是儒家学者“仁义礼智信”道德五常的思想来源。细细品味孟子的“性善论”,再结合孔子将人的品性分为“性”和“习”,也就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习染”,孟子所说的“性善”和孔子所说的“性善”就会有些区别:孟子所说的其实是“习善论”,只不过这个“习”先天存在于人的本质之中。

荀子:相对的“性恶论”。荀子继承了孔子在人的品性上的分类,即分为“性”和“习”,不同点是荀子将“习”定义为“伪”,然后荀子的人性论观点表述为“性伪之分”:人的本性由“性”(先天素质)与“伪”(后天习染),“性恶而伪善”,为什么荀子要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解释道:“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的本能是利己的,而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果顺着利己本能,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性伪之合”:人的本性必然由“性”和“伪”两部分构成,“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从这一点上看,荀子已经掌握了马老师的“辩证法”。“化性起伪”:这一点其实是论述教育的作用,教育能够使人性中恶的本能变成善的习惯。人的成长,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共同作用而结果。

法家:绝对的“性恶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人心总是趋利避害的,儒家学者将人性分为“性”和“习”也就是先天素质和后天习染,但是法家学者似乎没有这样的思考,他们总是从外显的表象来总结人的本性“性恶论”,其实在本人看来,无非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迎合集权者控制思想的要求。人性恶,通过教化不能达到去恶的目的,就只能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约束和惩罚。

纵观儒家学者孔孟荀三位代表人物的人性论思想,可以发现:首先儒家学者们似乎比法家、道家等各家更注重人性论,或许这就是孔子这位儒家老祖宗定下的理论基调,或许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制霸我国古代统治思想的一个原因。其次孔子和荀子对人性分为“性和习”或者“性和伪”是有同质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认为“性善”,荀子认为“性恶”,他们所说的“性”都是先天素质。孟子所说的“性”与前二人不同,他从先验论的角度来考察“性”认为人的性格和知识是生而有之,它并没有区分“性”和“习”,或者他将“性”和“习”混为一物,所以我们说他的“性善论”中的性其实说的是孔子所说的“习”,是荀子所说的“伪”。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