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浅析孔子

2020-12-16 15:33:49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浅析孔子”,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孔子是一个重要考查的知识点,要求考生匹配孔子的贡献及各类思想。本文整合孔子的相关理论,帮助学生更快进行知识的掌握。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1.四十岁左右,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学学派。

2.五十岁时,孔子获得了从政机会,不久便弃职出走,学生也随之而去,他的私学也即成为流动学校。孔子离鲁周周游列国,同行的弟子有数十人,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

3.六十八岁时,孔子受礼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上,于晚年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俗称“六经”,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基础。

二、教育的作用

1.社会作用:庶、富、教(即教育与社会发展)

(1)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

(2)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①“庶”是指更多的劳动力②“富”使人民群众丰富的物质生活③“教”是指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2.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即教育与人的发展)

(1)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2)“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3)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孔子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2.评价:“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1.“学而优则仕”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2.评价:“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和准备了条件。

五、教育内容:

1.以“六经”为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育内容的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②偏重文事;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六、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1)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出发,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特点,加速各种人才的发展。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谈话和个别观察。

2.启发诱导

(1)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诱导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孔子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在教学前务必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一段时间还是想不通,可以启发他。虽然经思考并有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2)不论学习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学思行结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广泛学习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深入进行思考,学思结合。如果只是读书机械的记忆背诵而不去思考,就不能抓住事物的要领,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只是思考,不读书吸收实际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容易倦怠。学习与思考不宜偏废,应当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有助于深入认识,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初步揭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2)“学以致用”。学到知识应当用于社会实践中,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究的学习过程也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基本符合,产生深远影响。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