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020-12-05 18:30:18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容易考查人物的教育思想及其基本的思想主张。

一、教育作用:“致良知”

(1)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学”的观点阐明这一思想的,“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也”;“良知”即是天理。

(2)“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伦理道德观念。

(3)“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不会泯灭。

(4)然而,“良知”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二、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所谓“随人分限所及”,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循序渐进,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

王守仁在对儿童教育的论述中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蹴等。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会把它浇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

三、论教学

(1)王守仁认为,人伦之理皆具于心,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如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无可不学。学习不在于记诵六经文字,而在于利用六经启发人心中的“常道”,即“致良知”。此外,写字、弹琴、习射等教育内容也有益于陶冶本心。

(2)王守仁还提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他认为,教师先要有普通人的心态,方能与人讲学;教学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读书、谈话、问对、歌诗、习礼等等。

四、论儿童教育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

1.王守仁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传统教育压制了儿童的个性。

2.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校视儿童为囚犯,学校则成为儿童的监牢,学生把老师看成敌人。这就造成儿童一种反抗心理,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可见他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1.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厌恶约束,因此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

2.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

(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

这些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培养意志,调理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顽,让儿童在品德,知识,身体诸方面发展。

(4)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

要结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学习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材施教,负担一定不要过重。

(5)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1.针对儿童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王守仁主张教学应该力求生动、多样化。

2.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

3.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精心安排课程,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