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
科目一(1-5)
1.某小学几名学生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调查”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当研究小组到报社采访时,门卫说他们是“瞎捣乱”,将其拒之门外。作为指导老师应( )。
A.分析原因,修改计划
B.指责门卫素质差
C.安慰学生,劝其放弃
D.埋怨学生能力差
2.张老师在用天平称一支粉笔时,没有拆下天平托盘下的胶垫,第一次称重100克,第二次为80克。学生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此,张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
A.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B.告诉学生不必在意
C.向学生解释这是天平本身的误差
D.不予理睬继续上课
3.沈老师收集旧轮胎、破篮球、废纸箱、塑料绳等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将之改造成各种合适的教具、学具。这表明沈老师具有( )。
A.教学资源开发能力
B.课程组织实施能力
C.教学程序设计能力
D.教育启发引导能力
4.董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回看自己的课堂录像,找出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改进教学,该做法体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 )。
A.同伴互助
B.教学观摩
C.进修培训
D.教学反思
5.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呢?”
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
对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地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睁大了眼睛。
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
张老师:“能!”
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
突然,一个男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
“老师,我也成功了!”
“我也成功了!”
……
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没了,而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
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不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
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地反复实验着: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再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
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产生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
……
张老师后来在备课本中写道:“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地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材料分析)
科目二(6-10)
6.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 )。
A.舌尖现象
B.高原现象
C.遗忘现象
D.回忆现象
7.一般来说,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大约有个( )信息组块。
A.5±1
B.5±2
C.8±1
D.7±2
8.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思维方式是( )。
A.发散思维
B.直觉思维
C.聚合思维
D.创造思维
9.“一题多解”“给故事加上不同的结尾”是用来训练学生的(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常规思维
10.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 ),遗忘的内容是( )。
A.先慢后快、先多后少
B.先慢后快、先少后多
C.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D.先快后慢、先少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