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科目一(1-2)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普通视图:该视图模式下,不显示页眉、页脚、图片等特殊内容,文档中可显示更多的文本信息,工作效率较高。不足之处是其显示形式无法反映出排版的实际效果;Web版式视图:可以使屏幕获得特殊的背景效果。由于采用了优化的版式布局,正文显示的版面更大,并能自动换行以适应当前窗口;页面视图:该模式具有“所见即所得”的显示效果。在页面视图模式下,可以看到页眉、页脚、图片、分栏等各种编辑、排版情况,与实际打印结果完全相同。与普通视图相比,在页面视图模式下,文档的显示速度相对较慢;大纲视图:该模式用于建立文档轮廓、观察文档结构及重新组织文本,一般用来显示长文档。在大纲视图模式下,可以折叠文档,即只查看标题,也可以展开文档以看到所有内容;可以通过对标题及所属文本的移动实现对文档结构的快速调整。利用工具栏上的“升级”、“降级”按钮可实现标题的位置变化或降为文本(即删除标题);阅读版式视图:该视图以图书的分栏样式显示文档,Office按钮、功能区等窗口元素被隐藏起来。在阅读版式视图中,用户还可以单击“工具”按钮选择各种阅读工具。
2.【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今天可能是星期三,也可能不是星期三;野生的可能是动物,也可能不是动物。故选D。
科目二(3-10)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教学工作共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选项A、C、D均为干扰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择B选项。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外作业的形式。课外作业的形式包括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
选项A,课外阅读属于阅读作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选项B,背诵课文属于口头作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选项C,演算习题属于书面作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选项D,社会调查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属于实践作业,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选项。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特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得到比较清晰和明晰的反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说明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事。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注意的指向性是注意的特点之一,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C选项,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D选项,注意的分配是指将注意同时分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上,构成注意分配的条件: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6.【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干中,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是典型的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个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注意的起伏是指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
7.【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感觉的对比是指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感觉适应是指对持续的同一刺激所产生的应激性形态,特别是感受器的适应。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后在脑中暂留的印象。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题干中描述将灰色的对象放在红色的背景,看上去有绿色的感觉。而放在绿色的背景下,又有红色的感觉。这属于感觉对比中的同时比,使个体感受性产生了变化。因此本题选A。
8.【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时将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在知觉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题目中用红色的笔划出重点内容,这样人们就能把红色的字从白色的背景中区分出来,以便人们阅读,利用的正是知觉的选择性。故答案选择A。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遗忘的学说。
选项A,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
选项B,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选项C,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选项D,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痛苦的经历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就是引起压抑的动力源,遗忘了相关的事件,就是压抑的过程。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根据上述定义,题干中的琪琪在妈妈的提示后能够进行流畅背诵,说明通过恰当的提取线索,促使琪琪顺利回忆出相关内容,这符合提取失败理论的含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
(1)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王亮把成绩差归为运气这种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会认为努力是没用的,无论之后的学习结果如何,他依旧不努力,形成浮躁、不认真的习惯。长此以往会影响成绩学习成绩。
(2)归因对教学的意义:
①归因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但是很重要;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