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科目一(1-3)
1.【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别是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的道场。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黑脸正直公道(包公);白脸阴险狡诈(京剧中说的是曹操),红脸关羽,意志坚强;花脸;心胸开阔。
科目二(4-10)
4.【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的角色。教师传道者的角色是指,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意思是说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传道者角色。故C项符合题意。
A选项,教师职业的示范者是指,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B选项,教师职业的授业解惑者是指,教师是要将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
D选项,教师职业的研究者是指,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其中小组活动是各种普遍参与的持续性专项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主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组织,也有的进一步按学生的水平再进行分级的小组划分。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故B选项正确。
选项A,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独立地进行的各种学习和实践的活动。
选项C,班级活动是班级群体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事物而实现的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
选项D,学科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属于课外活动的形式。课外活动中的各种专门学习小组,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机会去进一步钻研自己感兴趣、也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学科知识,如数学小组、外语小组、绘画小组、声乐小组等等。学科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选项A,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又叫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选项B,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选项C,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选项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题干中,《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教师发扬学生的优点,并且纠正学生各自缺点,体现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7.【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寻求认可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在这个阶段中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赞赏的行为。故A选项正确。
选项B,半习俗水平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选项C,前习俗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与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于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选项D,后习俗水平又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看重的是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改;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人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种活动时,认为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与题干契合。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可接受性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C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从课程计划和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D选项,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开展教学。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B选项。
9.【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选项A,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又称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规律。这一规律有三层含义: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选项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选项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指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必须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选项D,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指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题干中,“教学的教育性”意为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对应的规律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