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3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3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品德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常考点,是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的。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梳理一下有关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
一、教育思想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比如撒谎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妈妈告诉我的。因此被称为他律道德,此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而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这个时候儿童就会结合自己对撒谎的理解来说明为什么撒谎是不对的,因此被称为自律道德,这个时候儿童的道德判断就不会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还会考虑主观动机。
具体来说: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 岁)
儿童处于感知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阶段,可进一步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岁)和权威阶段(5~8岁)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此时儿童的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还不能认识到别人会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更不用说去协调自己和其他人了,此时规则对儿童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所以,也有说法认为5岁以前儿童没有道德可言。
权威阶段(5~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是他律的,对外在权威是绝对尊敬和顺从的,他们认为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比如,老师说撒谎不对,那你撒谎就是不对的。并且此时儿童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这也意味着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而不再单纯地只看结果如何。此时儿童的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而且,此时这里的公平更多地是一种绝对的公平,不会考虑具体的情况。这里大家可以回想自己小时候和同桌划“三八线”就知道了:“才不管同桌是不是小姑娘,是不是个小胖子呢,就得划到中间,正正好好的位置”。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是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如果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这里而且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特征: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因此该阶段也称可逆性阶段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妹妹可以多吃一点儿,因为她年纪比我小”。
我们可以将上述内容总结成表格:
三、小试牛刀
1.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这是因为其道德发展处于( )。
A.权威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2.6岁的冯明和8岁的哥哥在家里玩耍,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杯子。冯明打碎了1个而他的哥哥打碎了2个。冯明认为哥哥受到的惩罚应该要比自己多,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此时冯明最有可能处在( )。
A.前道德阶段 B.公正道德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 D.权威阶段
1.【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了皮亚杰关于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权威阶段(5~8岁)的儿童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是必须遵守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即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故答案为A。
2.【答案】D。权威阶段(5~8岁)的儿童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是必须遵守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即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故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