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2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秋节

2022-12-07 17:30:51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文化素养,在每年教师资格科目一的考试中为9道题左右,占据18分左右的分值。作为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文化素养是每位大多数考生的心头大患,弃之可惜,学之浩渺。其实,文化素养非常有趣,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不信,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感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秋节吧。

一、中秋节概述

中秋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我国大多数民族都过这个节日。

二、中秋节来源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三、中秋节习俗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吃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四、中秋节民谣

关于中秋节的民谣、童谣众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饼》;台湾民谣《中秋旅思》、《月夜思乡》、《煎熬》等。

五、中秋节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8.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9.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0.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六、小试牛刀

单项选择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在的词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传统节日( )?

A.春节 B.中秋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

解题思路: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秋节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写此词的时候苏轼在密州任职。这天晚上,苏轼喝了一夜的酒。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不朽的名句。官场失意的词人不道凄凉语,反说只要大家都健康地活着。虽然人隔千里,照耀我们的还是同一个月亮。不仅表现了其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且借月说事,与中秋的背景非常吻合,可谓情景交融。故本题选择B项。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