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新入学的幼儿在老师布置作业后,没完成作业,说是由于在公园玩,没时间写作业,这种现象要求幼小衔接工作中要( )。
A.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B.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C.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D.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工作的方法。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工作的方法中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的内容为:(1)培养主动性;(2)培养独立性;(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其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指出,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同时,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幼儿却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题干中主要说幼儿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重视,是幼儿没有把这当成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故本题选B。
2.幼儿常常“好心办坏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幼儿思维的( )所致。
A.固定性 B.片面性 C.近视性 D.经验性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题干中幼儿的行为体现了幼儿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善于全面看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A项固定性是指幼儿的思维欠缺灵活;C项近视性是指幼儿只能考虑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情的后果;D项经验性是指幼儿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而不按照老师的逻辑进行思维。故答案选B。
3.有位家长抱怨“别的孩子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自己的孩子却口齿不清,笨手笨脚。”这位家长的说法与当代儿童观相违背的是( )。
A.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人 B.儿童的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
C.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D.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3.【答案】D。解析:儿童发展中共性与个性并存,儿童个性发展,有些特征与共性一致,有些特征在发展速度上会超前或滞后于共性;此外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龄儿童中,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发展,是创造性的前提。题干中家长只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表现,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此,选择D。ABC选项虽然符合现代儿童观的特点,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故不选。
4.“白板说”的提出者是( )。
A.洛克 B.夸美纽斯 C.福禄贝尔 D.卢梭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著名教育家洛克及其重要思想。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体现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除“白板说”外,还有绅士教育。绅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即绅士。洛克提出绅士应当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这反映了英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对精英人才的需求,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教育理想,也成为当时公学教育教学的主导理念。故此题选择A。
5.幼儿园活动室环境的特殊布置要求教师必须在同一时间段兼顾多种活动。这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是( )。
A.全面关注 B.过渡环节的高效性
C.并行处理 D.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有效的管理者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兼顾到多种课堂活动,这种能力被称为“同时兼顾”或“并行处理”。如教师正在指导幼儿进行美工区的活动,环顾活动室时发现建构区的幼儿正在吵闹,于是就边提示美工区的幼儿继续活动,边走到建构区了解情况,要求幼儿停止吵闹。全面关注是教师对课堂上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仔细观察留心思考。题干中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兼顾多种活动的描述属于并行处理。故此题选C。
6.幼儿在听了《白雪公主》的故事后,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幼儿进行的此类游戏这属于( )。
A.结构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6.【答案】D。解析: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
7.当幼儿做出某种积极行为时,得到了教师的奖励性刺激,这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某种奖励、奖品等。故答案选A。
8.( )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它是被动的,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前注意 D.有意后注意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A项: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服从于当前任务的注意,不符合题干,排除。B项: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不由自主地对那些强烈地、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符合题干意思。C项:有意前注意不是注意的类型,排除。D项:有意后注意又称继有意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符合题干意思,排除。因此本题选择B项。
9.( )指的是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
A.意义识记 B.机械识记 C.条件识记 D.方向识记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幼儿记忆的方式。幼儿记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A项:意义记忆是指对学习材料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与题干的意义相违背,排除。B项:机械记忆是指对学习材料不加以理解,不了解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和意义,光靠重复背诵去记的方式,符合题干意思。CD项:无此说法,为干扰项,排除。因此本题选择B项。
10.幼儿想象夸张的主要原因是( )。
A.想象力差 B.创造力高 C.认知水平低 D.记忆力差
10.【答案】C。解析: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包括:认知水平的限制,情绪的影响,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其中主要原因是认知水平的限制。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答案要点】
(1)从简单到复杂
①从不齐全到齐全;②从笼统到分化
(2)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①从无意向有意发展;②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2.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2.【答案要点】
(1)“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明确提出了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应当具备的五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和世界的眼光。
(2)“活教育”的课程观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五指活动”形式: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和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三、论述题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
【参考答案】
(1)观察学习及其分类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观察学习可分为三类:
①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为直接的观察模仿学习;
②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③创造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2)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作用四个具体过程。
①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对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②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③动作再现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行为。
④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3)强化的种类
①直接强化
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
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如看到儿童的一个同伴推倒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想要的玩具,该儿童可能在以后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③自我强化
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四、案例分析题
1.当前,社会上风靡“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家长急于看到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幼儿园迫于压力也不得不选择开展“有特色的”幼小衔接班。
请根据材料说一说小学化的危害与如何进行幼小衔接。
1.【参考答案】
(1)小学化的危害:
①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严重损害了幼儿心理健康;
②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③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④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⑤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快乐幸福的童年;
⑥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⑦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⑧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2)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从幼儿园角度做好幼小衔接主要是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儿童入小学适应所应具备的素质培养
A.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B.培养独立性;
C.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D.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E.发展动作,增强体质。
②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A.缩小与小学差异程度的工作;
B.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
C.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
2.贝贝是个三岁半的孩子,妈妈为了培养她对国学的兴趣,就在家里对她进行早期经典诵读训练,贝贝进步很快,没多久就能够背诵很多唐诗宋词了,爸爸妈妈都夸孩子记性好,聪明。妈妈也经常在朋友面前要贝贝表现,朋友都对贝贝伸出了大拇指。后来妈妈外出学习了两个月,回来之后再检查,那些诗词歌赋贝贝基本都忘记了,但对于半年前去“世界之窗”喂孔雀的情景,小贝贝的印象却十分深刻。
请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该现象。
2.【答案要点】
材料中幼儿的表现反映了记忆发展的特点。材料中贝贝背诵唐诗属于语词记忆,由于幼儿并不能理解唐诗内容,因此还属于机械记忆,而“喂孔雀的情景”属于形象记忆。材料中“妈妈出外学习了两个月,回来之后再检查,那些诗词歌赋贝贝基本都忘记了”是遗忘规律所导致的。
(1)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在整个幼儿阶段:
①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②学前儿童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2)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①学前儿童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在儿童语言发展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在儿童语言发生后,直到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②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③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五、活动设计题
请以“有趣的叶脉”为题设计一篇活动设计。
【参考设计】
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叶脉》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叶脉的形状有好奇心,体验探索叶子的乐趣。
2.技能目标:能区分不同形状的叶脉,并能够用笔画出叶子对应的叶脉。
3.认知目标:知道叶脉的作用,了解叶脉的结构特征。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知道叶脉的形状,能用笔画出相应叶脉。
2.活动难点:认识叶脉,了解叶脉的结构特征。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绘画操作图纸、画笔、落叶。
2.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落叶。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魔法箱导入
进行魔法箱的导入,变出落叶,吸引幼儿的兴趣。
(二)活动展开
1.出示落叶,幼儿观察。
(1)教师逐步出示落叶。
师:“小朋友们看看落叶是形状的呢?”
(2)教师将落叶放置到一起,请幼儿进一步观察。
2.多种形式认识叶脉。
(1)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请幼儿讨论叶脉的形状、作用。
(2)教师播放视频,幼儿观看。
师:小朋友们看看视频里是怎么介绍叶脉的吧。
3.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叶子的对应叶脉。
(1)教师分发材料。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画笔、记录表,请小朋友们把叶子的对应叶脉用画笔记录下来。”
(2)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结束——展示结束
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图片同时介绍,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中结束此次活动。
五、活动延伸——家园活动
延伸至家园,和爸爸妈妈探索其他叶子还会有什么形状的叶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