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孟子和荀子

2021-09-11 18:01:23 教师资格考试官微
更多资料辅导请点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提早备考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学:孟子和荀子”,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结构化 |说课 |试讲 |答辩

在教育学内容中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发展历史上,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在教育教育学占有一席之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观点。

一、孟子,原名孟轲

1.人性论:性善论 人都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体现内发论)。

2.教育作用:扩充人性善

3.教育目的:明人伦,指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教育思想:

(1)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指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2)盈科后进:《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俗来讲就是当流动的水遇到坑之后要填满坑之后才可以往前流动。

(3)教亦多术,《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指的是教诲人有很多种方法。

(4)专心致志,《孟子·告子上》:“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5.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

6.教育学应用:最早提出教育一词,《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7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荀子:原名荀况

1.人性论:性恶论

2.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指的是改变邪恶的本性而做出了人为的努力。

3.教育目的:培养大儒,荀子将儒家之士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种。

4.教学内容: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

5.学习过程:闻一见一知一行,体现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6.教育学应用:最早提出道德一词,《劝学》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三、共同点

1.教育作用: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

2.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是一脉相承。

四、不同点

1.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认为“性善论”,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

2.教学思想: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而荀子更提倡“学”。

以上就是荀子和孟子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能够清晰架构,最后,祝福同学们顺利通过考试,心想事成!

 
 
 
 
Copyright©1999-201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